蘇辰拿出筆:“請問兩位現在是已經工作了嗎?”
兩個姑娘齊刷刷搖頭:“不,我們還是大學生,北大的。”
蘇辰快速記錄下來資訊,隨即又問道:“請問兩位購買《新週刊》是透過什麼渠道瞭解到的?同學說的,還是朋友傳達的?”
可能兩個姑娘覺得這種街頭調查的方式很新鮮,於是耐心回答:“老師說的,說這是一家剛發行的刊物,裡面的內容很不錯,所以我們就來看看。”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蘇辰點頭表示理解,接著問道:“你們希望新週刊增添什麼樣的板塊?或者說什麼樣的內容?”
“這……”一個姑娘想了想:“我們還沒看完,等看完了,我們才能知道。”
“好的,那歡迎你們給我們雜誌社來信。”蘇辰說道:“我們的地址已經寫在雜誌裡面,同時也在徵稿,如果能夠透過我們雜誌社的選用,將會獲得稿酬。”
“啊?真的嗎?那我要是有好的故事,一定要和你們投稿。”
“我就不打擾你們。”蘇辰揮揮手:“期待你們的來信。”
“再見。”
兩個姑娘揮揮手,離開此處。
接下來,只要是遇到來購買《新週刊》的人,蘇辰都要詢問一番,也就是渠道,對刊物有什麼想法之類的東西。
採訪幾個人後,他沒有停留下來。
同樣,雜誌社也不是隻有他一個人來做街頭調查。
不少沒事幹的人都被薛瑜安排到各個地方去。
蘇辰回到雜誌社,就去找薛瑜,把自己的調查結果交上去。
薛瑜認真看了看,道:“顯然都是因為體制內的訂閱,所以這些人才知道,而且還有部分是因為朋友口頭告知。”
“是的,因為我們的人物素材都是取自於身邊,對於一些人來說,自然是要看這些故事是否寫得真實。”蘇辰點頭:“現在暫時在京城發行就行。”
“對,我也是這麼想的,同時並不打算增加發行量,你意下如何?”薛瑜問道。
蘇辰點頭:“可以,暫時就發行這麼多就OK。”
《新週刊》的發行對於一些京城人來說,好像沒有任何的影響。
而對於故事裡人物原型的人來說,卻意義非凡。
不少人親自打電話到雜誌社。
“我是一名醫生,以前逢年過節都不能在家裡陪我愛人和孩子,心裡真的愧疚,而且我愛人有時候也不能理解,你們發行的刊物讓他和我們周圍的人瞭解到我們的生活後,現在都很關心我。”
“我愛人是一名公安,以前老是覺得他整天不在家,原來私底下這麼辛苦,謝謝你們,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到他們,也謝謝你們把他的故事發出來。”
“我父親是一名老戰士,請問你們可以把他的故事寫出來嗎?”
等等諸如此類的來電。
要麼是感謝,要麼是希望能夠上雜誌。
聽著社裡不斷響的電話鈴聲,薛瑜終於鬆了口氣。
“顯然我們的路子是走對的,如果只是一些虛構的愛情故事,可能不會有這麼大的反響。”
“所以,故事的原型最好是要接地氣。”蘇辰點頭:“接下來,我們還要準備月末的刊物,而且也要更為認真,不能疏忽大意。”
“那是自然。”
……
時間一晃來到月底,這期間發生幾件大事,比如新中國海軍艦隊第一次出國訪問勝利結束,以及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73秒鐘後爆炸,機上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等重大新聞。
有了第一期發行的經驗,這一期薛瑜的壓力就沒那麼大。
此時,距離過年也就只剩下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
將所有事情都處理完的唐婉茹從香港上來,要在京城過年。
而遠在美國的幾個也大包小包出現在機場,都是一起約定來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