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若不是盧娘子家婆家之前生了重病一場,即便麓山郡的境況不好,以盧娘子與其夫君夫妻檔的手藝,日子過得多半也不會差。
顧七讓盧娘子將這鍋麻辣湯底分碗讓眾人都試了試味道。
問魏娘子:“你覺得這湯底味道如何?”
先前順子便說了,這魏娘子家中有祖傳的手藝。雖說魏家廚藝傳男不傳女,魏娘子自己只擅做些糕點小食,但不管怎麼說也算是出生烹飪世家,從小薰陶,對吃食方面的見識品鑑總要高於其他人,為此顧七第一個問的就是魏娘子。
魏娘子要比盧娘子年輕許多,瞧著不過二十五六,身材高挑,面板細膩,中等樣貌,雖說瘦了些,但體態仍舊勻稱婀娜。
此時魏娘子已經得知顧七是少東家,便福了一禮後道:“盧娘子的湯底做的尚可,只熬煮時辰短了些,不足入味。”
顧七掃了魏娘子一眼,見魏娘子說話時神色平靜,面上也並沒帶上太多情緒,知她這句‘尚可’不過是虛假的客套話,便又問:
“那依你之見,這湯底應該如何熬煮?”
魏娘子又福了一禮,猶豫道:“回東家的話,奴家並不善做重口的大菜。”
“無妨,你今日便把自己當做食客看,且再說話,這湯底改如何做才能入味?”顧七問。
魏娘子見推脫不了,便也沒再藏著掖著,只道:“因用羊骨或者牛骨熬出湯底,辣子蔥蒜等放的也少了。”
魏娘子提了熬煮骨湯的法子,卻依然沒有提佐料需要先熱油翻炒出香味的事情,看來,在大康朝的廚子,善翻炒的真的很少,或許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清楚翻炒的妙處。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人會,至少從前那書生翻炒就很有一手。顯然翻炒的手法並不是沒有流傳,只是傳播不夠廣泛罷了。
顧七沒有再繼續追問魏娘子,轉而問順子幾人:“你們呢?覺得怎麼樣?”
順子喝了幾口,砸吧著嘴:“有的奇怪,倒也鮮香,辣的嘴巴麻麻的。”
黃山海點頭:“說不上來,還怪有滋味的。”
阿大抹了一把眼淚:“太辣了,喉嚨還有點疼。”
顯然阿大剛剛喝湯的時候沒留心,直接將一口紅椒懟進了嘴裡,還無知無覺的咀嚼了,等反應過來已是吐也不是,嚥下去也不是。
其實大康境內種植的紅椒辣度很一般,大多數紅椒只是聞著香,直接吃僅僅是微辣。
不過這也是對於後世吃慣了各地菜系的人來說的,換做大康百姓來說,即便是這點微辣,直接吃也並不好受。
畢竟‘辣’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是痛覺,並非是味覺。
真正的味覺主要包括是酸、甜、苦、鹹等。而‘辣’其實是一種燒灼感,這種灼燒感會對口腔黏膜產生刺激,類似於痛覺,而不是味覺。
且這種痛覺和人體的耐受度也有一定關係。
比如從來不吃辣的人第一次吃辣,只需要微末的辣味就足以刺激的眼淚鼻涕橫流,嚴重的還會覺得口腔麻木,嘴唇腫脹。
這種耐受度會隨著不斷的反覆習慣性吃辣改變。
有些人第一次吃辣,僅微辣都要跳腳,吃著吃著半年後就開始習慣性頓頓加辣,便是非重辣不吃的,也大有人在。
在大康朝境內雖然種植製作辣椒、藤椒、茱萸等辛辣重口的佐料已經十分常見,但真正用在做菜上的卻是連十分之一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