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裡。
昨晚林淼和邵琪琪去蹲守阿斌的時候,龔凡宇和湯小桐也是熬了一個大夜,把第二季的3集內容全剪輯成片。
林淼完整地看過一遍,除了幾處微小的調整,沒有什麼大毛病。
“釋出嗎?”湯小桐改好後問。
林淼沒有立即做出決定。
他在考慮。
經過又一夜的網路發酵,第一季“做自己”4集內容平均點選已經超過25萬,總量已經突破100萬。
是繼續趁熱打鐵釋出第二季,還是等一等,等第一季發酵到高點的時候再讓熱度續航?
這考驗一個人的判斷力。
林淼猶豫起來,他拿不定主意。
湯小桐等著,也沒有催。
彷彿看到了幾天前那個微電影劇組時的林淼,優柔寡斷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跟幾天前相比,大家都對林淼有了更深的瞭解,信任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況且人無完人,誰沒有個弱點?
再說,林淼已經證明了自己在內容生產方面獨到的能力。
這就是時間所帶來的不同效應。
人是會進化的。
觀感也是。
林淼想到了“飢餓效應”這個詞,終於開口:“再等一等,不著急釋出。”
按照營銷學的觀點,限量供應的產品可以提高消費者對產品價值的感知,增加產品吸引力,從而提高產品銷量。
是為“飢餓效應”。
藉助這個理論,把它搬到短影片網站上可行嗎?
林淼想試一試。
這是個冒險的做法。
因為按照常規思路,流量時代,只能是趁熱打鐵,這就好比浪潮,嘩嘩地就過去了,從這個地方流到其他地方,過了村就沒這個店。
畢竟當下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吸引受眾注意力的點實在太多太多,生產者等不及也等不起。
再說,飢餓效應成功的案例往往都是明日黃花,過時了。
但林淼的內心活動沒有停止。
林淼想嘗試的是,延期釋出就相當於限量供應,就看能不能對提高影片的點選量有所幫助。
假設,一個人很喜歡櫻花社第一季的故事,4集都看過,但是他絕對想象不到後面的內容是什麼,他會有一個期待的空間。
第一季是“做自己”,講一個90後網紅聲優,透過聲音來提供時下流行的產品,幫助人們抗疫,她透過自己的才華不走尋常路,獲取了成功。
第二季會是什麼?
這就是受眾的心理,他會潛意識地去設想,去猜測,去好奇。
如果押寶押對,這就叫吊足受眾的胃口。
更何況,釋出影片的這個網站是一家專業短影片網站,受眾大多都是從業者或者研習者,他們更願意去等,因為他們不光追求好看,還在追求有用。
林淼還有更大的野心,透過征服他們,從而實現“破圈”效應。
這需要蓄勢,匯聚。
等,就有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