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金鱗開> 三六三 欲牽青色上柔枝(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六三 欲牽青色上柔枝(六) (2 / 2)

投誠則是在兩軍對壘時,帶領部下反正,而沒有倒戈一擊。這種情況也能敘功,當然功勞不會很大。

被逼無奈者為投降,負隅抗抵者為就擒。投降可以赦免死罪,就擒就只能特赦減等了。

特赦令文稿又交給翰林出身的文官潤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洋洋灑灑數千言。

這回崇禎倒是沒有再反對,他也看出朝堂上絕大部分官員都投向了皇太子,無論是從感情上考慮還是現實的皇室和睦考,他都沒有反對的理由。

只是皇權遭到侵犯終究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崇禎因此連著五天不肯接受朱慈烺的晨昏定省。

然而他這一點點小別扭也沒有妨礙到朱慈烺,反正朱慈烺早就給這位皇父貼上了

“不成熟”的標籤,每天照例去領一碗閉門羹,儘儘人子的義務罷了。《特赦令》掀起的官場爭論倒是不大。

現在的官員已經習慣了在報紙上吵架,非但各種地方小報,就連《皇明通報》也有專門的版面給他們爭論施政得失,因此送到崇禎面前

“垃圾帖子”倒不是很多。而且同時看到正反兩面的論戰,也讓崇禎在判斷上更為謹慎。

朱慈烺並沒有將報紙視作

“民主”大殺器,對他來說,能夠控制輿論、增加工作效率,這才是報業存在的意義。

最多就是讓民眾有個發洩渠道,反正不喜歡的可以不看。到了北面,這《特赦令》卻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風暴。

幾乎所有節行不全的官員,都收羅了一份南面來的報紙,將特赦令供在自己家裡。

有些書肆為了掙錢,單獨刊印《特赦令》,賣給那些官員,黑話叫做

“保心丸”。之所以要用黑話,因為多爾袞很快就針對《特赦令》釋出了第二條愚蠢透頂的令旨:敢私藏、傳播報紙者,斬!

輕信者為奴!有哪個被抓住的人會承認自己輕信報紙?所以被抓住的,都是人贓並獲以私藏、傳播之罪被斬首了。

於是漢官再次出現了棄官潛逃的風潮,最高的一日竟然達到了十餘人。

其中猶有吏部侍郎陳名夏,帶著兩個家人棄官南下,在天津上船出海,在萊州上岸,奔赴濟南行在。

朱慈烺在濟南安排了一次宴會,雖然皇太子本人沒有出席,但是去了一位閣老,許多與陳名夏有關係無交情的官員也奉命捧場,每人都做了許多詩詞,集結成冊,免費刊印。

朱慈烺之所以對陳名夏格外關照,不單單是因為吏部侍郎官高位重,同時也是因為陳名夏實乃大明失節官員的典型。

甚至可以說,整個大明都不會有人比陳名夏更加沒有操守的了。陳名夏字百史,江南人氏,乃是崇禎十六年的探花郎,初授翰林修撰,兼戶兵二科都給事中。

這個起點是高標準的清流路線,只要自己不行差踏錯,大明國運不敗,四十餘歲入閣輔政是沒有問題的。

國變之時,陳名夏失節降闖,其實也不過和在京的兩千餘名官員一樣。

李自成逃離北京之後,陳名夏沒有留下事清,但是他跑到半路,聽說江南在大興

“順案”,要嚴懲失節降闖的官員,便又逃回了北京。在滿清,陳名夏官復原職,旋即又擢升吏部左侍郎兼翰林侍讀學士。

所以說,他比那些闖來降闖清來降清的失節官員更多了一次降而復叛的經歷。

得到了這樣一匹馬骨,朱慈烺自然是要好好消費一番的。在這個沒有照片、錄影、部落格的時代,要想讓千里之外的人相信一些東西並不容易。

誰都不確定陳名夏是否真的得到了善待,而且朱慈烺也不可能真的給陳名夏一個高官厚祿的待遇,否則就違背了人力資源管理原則中:內外公平。

而且物議洶洶,萬一有人口無遮攔捅破了

“千金買骨”的窗戶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詩集就是一個不錯的道具。

明朝是詩詞大興時代,雖然精品極少,但數量上卻遠勝唐宋。官員送往迎來,做幾首詩詞屬於基本套路。

如果聚會來計程車人多,詩詞數量自然就多。主人家將這些詩詞編為詩集,刊行於世,與其說是在炫耀眾人的詩詞文采,不如說是炫耀聚會規格。

所以拿著厚厚一本主題明確、作者眾多的詩集,足以證明陳名夏受到了極高禮遇。

而這些與會作詩的官員,也都為朝廷做了背書——官場上是沒人會去為一個註定要倒黴的傢伙捧場的。

這本名為《歸南集》的詩集以最快速度傳到北京,:新的一週求推薦票~~~求上榜~!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