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公孫瓚怎麼都沒有想到,他所謂的戰術撤退不僅沒有能夠成功讓兵卒們活下去,還讓他大損兵力。
漆黑的密林裡面忽然亮起的火光是那麼的明顯耀眼,隨著火勢越來越大,夜空都被照亮了。這片密林實在太大了,火勢一起便很快肆掠整片密林,剛躲進密林裡面的公孫瓚兵卒還沒有能夠喘口氣,大火就席捲而來,有力氣繼續跑的兵卒尚且能有活路,那沒力氣跑的兵卒就只能夠被大火吞滅。
大火燃燒密林產生巨大的濃煙,濃煙嗆的人不能呼吸,劇烈咳嗽,窒息而死,於是乎很多的公孫瓚兵卒無處可逃,有沒力氣逃,被燒死的,嗆死的,不計其數。
公孫瓚一邊縱馬前行,一邊破口大罵:“真是畜牲,絲毫不給我們活路,此仇不報,不共戴天!”
可是罵有什麼用呢?罵也不能夠阻止大火繼續燃燒,口舌之快,徒勞而已!
戰馬無力,很快馬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公孫瓚摔在地上,滿臉悲痛的呼喊:“我公孫瓚何以至此啊!”
親衛們很快把公孫瓚扶起來繼續逃命,眼下只有出了密林才能夠活,遂沒人願意在密林裡面耽擱,公孫瓚畢竟是這隻軍隊的最高領導人,親衛們得救下他,不然往後沒了主公,那可更不好混了。
公孫瓚被攙扶著跑,模樣狼狽,表情不堪,好在他終究還是僥倖活了下來。此外田楷、鄒丹等公孫瓚的部將各自率領了一些兵馬也活了下來。等著天矇矇亮的時候,公孫瓚的殘兵敗將們撤到密林在的空地上,僥倖逃脫,大難不死,這幫人個個都鬆了口氣,精神似有亢奮,但更多的也是不甘與無奈。
事後統計,公孫瓚出動了十幾萬兵馬,但最終與他一起回到右北平郡的只剩下三萬多人,其他人的兵卒要麼在抵禦伏擊的時候戰死,要麼在密林裡面被燒死、嗆死,而更多的也是四散而逃,跑的不知所蹤。
公孫瓚當初是信心滿滿的而來,卻落得個慘敗的下場,他都未有能夠在漁陽郡站穩腳跟,也未有能夠與劉同軍真正的大戰一場,就中了一次埋伏而損失了七八萬的人馬。這樣的結果,換作其他人,估計也沒有人能夠接受得了。
於是在回到右北平郡之後,公孫瓚與袁紹一樣,大餅不起,重臥在床,心情鬱悶,一蹶不振。
公孫瓚好似徹底的偃旗息鼓了,但趙雲和張飛這邊可是立下大功勞,兩個人都是高興無比。火燒公孫瓚大軍,這一戰直接就讓趙雲與張飛兩個人名震天下,而也奠定了劉辨反攻公孫瓚,奪下幽州全境的基礎。
經此一戰,趙雲勇武與韜略也得到劉辨麾下許多人的肯定,打大家都很有默契的覺得別看趙雲這小子長的白白淨淨,可打起仗來,那可真是心黑手辣,一點都不帶心慈手軟的。事後張飛還常常拿此時調侃趙雲,但趙雲卻都是一本正經的回答:“戰場上本來就是刀劍無眼,我只做分內之事,無愧於心!”
劉同順利的守住漁陽郡,一戰而大獲全勝,這使得精騎軍在幽州的掌控力變得更大,但由於冀州方面還未有定論,所以劉同並沒有衝動的向公孫瓚的右北平郡發動攻擊,荀攸也勸誡劉同道:“眼下戰事並起,在事態沒有定數之前,切不可輕舉妄動,我們已經處在風頭浪尖上,眾
矢之的當中,一個不小心便會成為天下諸侯共同討伐的目標。”
荀攸是在提醒劉同要保持清醒,切不能輕舉妄動,貪功冒進,畢竟劉辨現在的盤子鋪的太大,又雙線作戰對抗袁紹和公孫瓚,再有河東郡抵禦董卓,更有慫恿魁頭出兵攻取鮮卑東部,種種軍事行動與謀劃都是相互牽連的。盤子鋪的大沒關係,飯總是要一口一口吃的,不然一下子吃的太多,消化不了,反受其害。荀攸是擔心劉辨陡然擴張的太厲害,會引起天下諸侯的嫉妒和窺視,尤其是董卓那邊,要是這董胖子要搞事,那必然會給劉辨帶來不小的麻煩。
好在目前所有的局勢都對劉辨很有利,荀攸相信只要不犯大錯誤,那勝利遲早會到來的。
劉同對於荀攸的擔憂表示很多餘,並且不少將軍都是這麼認為的,因為沒有劉辨的軍令,他們根本不敢擅自出兵。
沒有辯爺的軍令,我們能動兵嗎?你以為我們不怕被辯爺揍的嗎?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幽州這邊大勝,冀州這邊必然也是要有動靜的。
劉辨軍的三位主將與袁譚軍在對峙了十日之後,高順與張頜兩個人還沉得住氣,但劉新卻是等不及了,蓋因為劉同那邊新立大功,這使得劉新分外羨慕,於是他召集眾將議事。
劉新說道:“我等在此駐守已經有十日了,但寸功未立,這不僅有負於殿下所託,還使得士氣消沉。天氣漸熱,若不加快進攻,那何時才能夠讓殿下揮軍進入渤海郡?再者說袁譚不過是個無名小輩,半點戰績沒有,我們也不用怕他,所以我主張可以進攻袁譚,大家有什麼好想法就先說說吧!”
話頭一起,高順立即附議道:“我們是應當乘著兵鋒強勁的時候一鼓作氣的攻擊袁譚軍,畢竟對峙許久,空耗兵糧,實屬不智。”
董昭遂說道:“袁譚軍有顏良文丑二將在,強攻不易呀!”
沮授說道:“諸位將軍也是勇武果敢之人,對付顏良文丑二人自然不是問題。但多日觀察,袁譚軍防備森嚴,處處小心,沒有弱點,糧道更是重兵把手。敵軍十萬,我軍十萬,倘若強攻,若是必然巨大,得不償失啊!”
“襲營也不行嘛?”張頜問道。
田豐則回答:“袁譚軍中尚有郭援、辛明兩個部將,此二人擅長守備,夜間襲營恐怕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