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年(628年)四月,唐軍主力一鼓作氣,攻克夏州統萬城,梁師都死於亂軍之中。至此,李唐王朝開國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敵人,被唐軍徹底消滅。立國十年的唐王朝,終於完成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掃滅群雄,一統天下。似乎,故事寫到這裡,應該可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然而,故事卻遠遠沒有結束。
攻滅梁師都之戰,唐朝固然取得了統一戰爭的最後勝利。不過,滅掉一個小小的梁師都,並不是唐朝的主要目的。唐太宗的最終目標,是要放長線,釣大魚,籌劃更大的一盤棋局:亮劍突厥,一戰打垮這個曾經呼風喚雨的草原霸主。
無論是之前的劉武周,還是剛剛被消滅的梁師都,他們都是被突厥扶持起來的割據勢力,用以對抗唐朝,壓制李唐王朝的生存空間。所以,唐軍消滅梁師都,正是要掃除進軍突厥的軍事障礙,拔掉突厥佈設威脅唐朝的釘子。
突厥崛起於南北朝後期,是繼匈奴、柔然之後,又一個強大的草原遊牧民族,曾經與北周、北齊、隋、唐四個朝代,有著數不清,道不明的恩怨糾葛。很快,趁著隋末天下大亂,中原混戰之際,突厥一躍而起,成為了叱吒草原的北方霸主,實力日益強盛,據史書記載:
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于也,妻曰可敦。其地三垂薄海,南抵大漠。……可汗建廷都斤山,牙門樹金狼頭纛,坐常東向。 (《新唐書·突厥列傳》)
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突厥趁機發展壯大,與隋朝公然決裂。並且,中原內地的許多割據政權,紛紛向突厥稱臣,或與突厥結盟,換取突厥的支援,像薛舉、李軌、劉武周、竇建德、劉黑闥、梁師都等,包括唐朝也不例外。
當初,李淵父子晉陽起兵,舉義反隋。為了爭取到突厥的支援,李淵特意委派司馬劉文靜,出使突厥。最後,劉文靜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突厥始畢可汗,支援李淵。後來,在李家父子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始畢可汗命大將特勒康鞘利,率領五百騎兵、兩千匹戰馬,為李淵助陣,協助義軍攻打關中。
唐朝與突厥之間的邊境爭端,由來已久,前文屢次提到。隨著唐王朝統一戰爭的不斷勝利,突厥與唐朝的關係,逐漸趨於惡化。為了阻撓唐朝統一戰爭的推進,突厥處處設障。對內,突厥扶植多個反唐勢力,無所不用其極,壓制唐朝;對外,突厥大軍連年南下,入侵唐朝內地,攪得大唐邊境不得安寧。
縱觀整個唐初統一戰爭,突厥幾乎年年入侵唐朝。小規模入侵不計其數,而大規模的入侵,主要有兩次。而且,面對突厥帶來的嚴重軍事威脅,唐高祖李淵的內心深處,也曾經產生過動搖,甚至一度萌生出遷都的念頭。
為此,當時還是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竟然不惜當眾與父親、大哥對著幹,堅決反對遷都,惹得父親李淵勃然大怒,導致唐高祖武德後期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兄弟關係的日益緊張。這是怎麼回事呢?且聽娓娓道來。
武德七年(624年)七月,突厥主力大舉南下,自原州入寇,侵略唐朝關中腹地。這次突厥入侵關中,估計也就是為了搶點東西,並沒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樣一來,就給唐軍創造了難得的殲敵良機。
因此,唐高祖迅速作出部署,派遣寧州刺史鹿大師,率軍馳援原州;大將楊師道領兵,直趨大木根山,截斷突厥大軍的歸路。隨後,突厥轉兵進攻隴州。結果,唐軍猛將尉遲敬德,揮軍截擊突厥,大獲全勝,擊退了突厥的入侵。
不過,突厥此次入侵,卻讓唐朝不少大臣,產生了畏戰心理。他們看來,突厥年復一年,去而復返,確實有些麻煩。怎麼辦呢?這時,朝中一些大臣,向唐高祖提出了一個建議:遷都。有的大臣認為,突厥入侵,完全是看中了長安的子女玉帛,倘若焚燒長安而不定都於此,突厥自會退去,不再與大唐為敵:
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 (《資治通鑑》)
焚燒長安而不都,這個想法簡直是荒唐。沒想到,唐高祖最初竟然採納了這個意見。而後,唐高祖當即委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鄧地區,勘測地形,打算找個合適定都的地方,準備實施遷都計劃。
當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宰相裴寂,都贊成這個遷都建議。另一位宰相蕭瑀,雖然不贊成遷都樊、鄧,卻不敢犯顏直諫,違背皇帝的意願,遲遲沒有表態。此時此刻,唯有一人站了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堅決抵制棄守長安,誰呢?秦王李世民。
多年的戰爭生涯,以及冷靜的判斷,讓李世民清楚地意識到,長安對於大唐王朝的重要性。自從李唐建國,定都長安起,長安早已成為了大唐的根基。如果放棄長安,大唐必將失去天下民心的支援,頃刻間就會土崩瓦解。況且,大唐坐擁百萬雄兵,倘若不戰而退,豈不是要淪為當世的笑柄。故而,李世民堅決反對焚燒長安而遷都,並向父親李淵,舉出了霍去病抗擊匈奴的例子:
戎狄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聖武龍興,光宅中夏,精兵百萬,所徵無敵,奈何以胡寇擾邊,遽遷都以避之,貽四海之羞,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漢廷一將,猶志滅匈奴;況臣忝備藩維,願假數年之期,請系頡利之頸,致之闕下。若其不效,遷都未晚。 (《資治通鑑》)
李世民主動請纓,願意效仿西漢名將霍去病,與突厥人一決勝負,如果不成功,到時候再遷都也不遲。李世民的這個建議,唐高祖剛開始是同意的。可是,太子李建成卻認為,秦王過於自以為是。而且,李建成還列出了西漢大將樊噲以十萬大軍就能橫掃匈奴的故事,反駁李世民:“昔樊噲欲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無似之!”
李建成和李世民唱起了對臺戲,兄弟二人,當著父親、朝廷百官的面,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面對大哥李建成咄咄逼人的反駁,李世民也毫不示弱,立刻據理力爭,和李建成直接槓了起來:
形勢各異,用兵不同,樊噲小豎,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虛言也! (《資治通鑑》)
事實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對著幹,完全有些抬槓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的儲位之爭,在朝中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所以,李建成這樣做,可以理解,就是要竭盡全力地壓制李世民。
最終,唐高祖李淵聽從了李世民的建議,停止了焚燒長安,遷都樊、鄧的行動。可是,太子李建成與後宮嬪妃,卻在唐高祖面前,肆意詆譭李世民,說李世民阻止遷都是包藏禍心,想趁抗擊突厥之機,總攬全國兵權:
突厥雖屢為邊患,得賂則退。秦王外託禦寇之名,內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耳! (《資治通鑑》)
以上是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內容。可是,在《舊唐書·太宗本紀》中的記載,卻與《資治通鑑》的記載,截然不同。《舊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當李世民提出反對遷都,願意領兵抗擊突厥時,唐高祖李淵的反應卻是,“高祖怒”,但最終的做法,還是“仍遣太宗將三十餘騎行剗。還日,固奏不可移都,高祖遂止”。
雖然最後,唐高祖還是放棄了遷都的決定,但其實可以看出,李淵的做法,頗有點被迫的意思。而且,在放棄遷都之前,高祖的表現是“大怒”。由此可見,在武德後期,唐高祖對李世民已經極度不滿。因為李世民立下的蓋世功勳,又因為李世民無限擴張的政治與軍事勢力,以及覬覦太子之位的野望,無論是作為父親還是君主,李淵都是無法容忍的。
此次遷都未果,固然能夠影射出來,李唐王朝內部的權力鬥爭,李世民與父親李淵、大哥李建成之間日益凸顯出來的矛盾;可是,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突厥對唐王朝的軍事威脅,竟然一度讓唐高祖李淵萌生出了遷都的錯誤念頭。幸好最後,這種荒唐的想法,在秦王李世民的力阻之下,才沒有釀成千古之恨。
就在遷都之爭過去沒多久,突厥再次捲土重來,唐朝迎來了立國以來一次大規模的突厥入侵。這次突厥入侵,聲勢空前浩大,對大唐造成了泰山壓頂之勢。最終,還是秦王李世民,憑藉其過人的膽識、超人的謀略,成功地幫助唐朝渡過了一次國家危機,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迫使突厥退兵,將一場大戰消弭於無形。
武德七年(624年)八月,突厥頡利、突利兩大可汗,舉全國之兵力,連營南下,進犯唐朝。此次,突厥二汗共同領兵,其南下的聲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浩大。戰事初期,形勢對唐朝極度不利。突厥大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推進速度非常快,一直攻到豳州以南,距離長安不到三百餘里,長安一時危如累卵。
此前,因為突厥大舉入侵,唐高祖曾經一度意欲遷都。現在,突厥舉國之力南侵,唐高祖更不敢小覷。這一次,唐朝面對的敵人,不是國內的割據群雄,而是一群快馬彎刀的草原狼。所以,為了保衛長安,唐高祖再次使出了大唐帝國的“王牌”,不用猜都知道此人是誰——秦王李世民。
唐朝舉國上下,若論軍事鬥爭經驗、領兵作戰能力,無人可以超過李世民。更何況,李世民還是唐高祖親封的“天策上將”,是大唐獨一無二的最高軍事統帥。而且,在此之前,李世民堅決反對避戰遷都,力主領兵抗擊突厥。思來想去,唐高祖最終決定,命秦王李世民率軍出征,抵禦突厥,齊王李元吉亦隨軍前往。
當時,關中地區陰雨不斷,糧運阻絕,將士疲敝,武器裝備更是出現了故障。在這種情況下,唐軍迎擊突厥,似乎充滿了種種困難。因此,滿朝文武、軍中諸將,都對此憂心忡忡,總是擔心此番出師不利。
但是,這種情況,放在李世民這裡,完全都不算事兒。在這場率軍抗擊突厥的作戰中,李世民以其過人的軍事智慧,以及令人折服的膽魄,克服了一個又一個不利因素,最終成功化險為夷,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