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傳統文化 (2 / 2)

5.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絡。

6.文化事象: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反覆出現時,這種含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7.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裡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8.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佈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10,民族文化;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

11.國別文化:它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12,上層文化:指宮廷與上層文入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3.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於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4—,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

15.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

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大約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徵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製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佈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 彩陶文化最為著名。

3.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名。

4.羲和敬順昊天:傳說堯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將一年確定為366日,並“以潤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

5.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執行中任何反常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的則是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6,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分佈於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著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後:周武王為了鞏固周家統治,在分封諸候的同時,還把部分商人的後代封到宋國,把夏朝之後封到杞國,所以稱為“二王之後”。

9.西域:西域分狹義的西域和廣義的西域兩種。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佈著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31.新樂府運動:新樂府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在中唐,經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導下,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詩歌運動,史稱“新樂府運動”。它以“但歌生民病”為宗旨,實際是有意恢復《詩經》和漢樂府開闢的文學傳統。

32.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企圖以種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於保守派(舊黨)的固執反對,新法推行迭遭阻礙,總的來說推行新法是失敗的。

33;理學:理學是北宋興起的一門學問;它以闡發孔孟學說中天道性命內容為主,講究成賢成聖。理學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在南宋則有朱熹,陸象山。他們要復興儒學,就是要從精神的層次救敗。像先秦儒家一樣,他們承認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這根源就本於創生萬物的天地。成賢成聖就是要修養成一種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樣“曲成萬物”,也就是本著一種大公精神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4.色目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5.南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後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

36.回回:它是元朝進人中原的色目人,經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學習後,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

37:盂德高維諾:盂德高維諾是11世紀末期義大利方濟合會士。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數年後又被教皇任命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

38.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薩薩派的領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為國師,除“做佛事”,為皇帝及后妃傳授佛戒外,並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備皇帝諮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事務,加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絡。

39,一條鞭法:它是明朝張居正實行稅制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他眾多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徵收,簡化手續;目的是:增加國庫收人,減輕民眾負擔。

40.攤丁人畝: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制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人畝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銀額為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佔的地畝中去徵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因為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41.儒戶:這是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的一個新名目。它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據說這是同情漢族讀書人的耶律楚材建議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為儒戶可以像佛,道戶那樣免除賦役。

42.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因為他把“心”當作宇宙萬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為“心學”。心學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說,只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這種理論,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

43.徐光啟:明代著名科學家。他是個天主教徒,與西方傳教土利瑪竇關係密切,共同翻譯了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前6卷,並對作為天文學和數學基礎的幾何學作了深入的研究。後又與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譯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將西方灌溉工具和技術介紹到中國。祟幀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訂新曆書《祟幀曆書》,這是他融匯中西文化的結晶。這些都顯示出西方學術對他的積極影響。他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寫成於1628年,共60卷,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12項,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44.文字獄:清朝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多發於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獄主要針對那些有反清復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從蒐集來的圖書中,他們發現了大量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東西,於是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更加殘酷。文字獄使清朝的知識分子走向純而又純的學術研究中去了。

45.乾亮學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慶年號。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為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者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註釋,由此考據文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嘉年間最興盛,被稱之為乾嘉學派

1 、中國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也稱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

2 、人文地理環境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3 、考察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將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