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將人類感情放在一個較為極端的環境下去審視:當我愛上了一個沒有實體的AI助手時,這份感情是否還能叫做愛情?
但《她》並不是完美的,特別是在法國這樣一個文藝電影最前線的市場。
電影的毛病會被觀眾和媒體放大。
比如,《她》只講了愛情,但人本身並不是只有愛情這一種感情,電影感情層次不夠豐富,人物內心的複雜性不夠突出,稍顯臉譜化,這是一點。
電影負責探討,但不負責答案,《她》沒有給出對待這份畸形感情的態度和解答,這在某些人看來也是一個缺點。
但你不能要求一部電影在2個小時內道盡世間一切真理,這不合理。
《她》放映完後,贏得了滿場嘉賓和觀眾的熱烈歡呼。
有大喊導演名字的:“Ann!Ann!Ann!”
現場也來了不少張元君的影迷高呼他的名字。
主創三人上臺鞠躬致意。
並在銀幕前目送觀眾離場,映後的主創見面會在電影宮外。
“非常好。”在戛納的電影局領導今天也來了,看完握著主創們的手誇獎道,“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創新都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藝菲的表現,這種形式我還是第一次見,比你搶鏡哦。”最後一句是對張元君說的。
張元君笑道:“我比不上人家。”
評委們在頒獎典禮之前不能對競賽影片發表評論,所以到場的幾位評委都沒有說什麼,只是和三人握手點頭告別。
多數觀眾和媒體在離場時也向三人表達了對影片的喜愛。
“藝菲,沒想到你是用這種形式演的,好好玩啊。”楊蜜離開時拉著劉藝菲誇獎道。
兩個女人在聊天,劉凱威和張元君握手,對方送上誇獎:“真的很好,我非常喜歡這部片子。”
“謝謝。”張元君對這兄弟沒意見,他參加了太多首映禮,也接到過太多類似的誇獎,說實話都有些脫敏了。
張元君並不知道,劉凱威自詡藝術,他看完《她》後確實很喜歡,但他更覺得這樣的片子這樣的角色他也能演。
且他覺得張元君的表現並不是特別好,沒有好到他稱奇的地步。
張元君和劉凱威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著,目光瞥見一個戴著帽子離開的男觀眾,心中納罕:“這人好像楷歌導演。”
大部分觀眾和媒體離場後,三位主創才離開影院前往見面會現場。
看得出媒體確實很喜歡《她》這種形式,所以很多問題都給了女主角劉藝菲。
劉藝菲很開心自己在戛納媒體中這麼收歡迎,基本來者不拒,每一個問題她都好好回答。
她就毫不避諱地說,能接到這個Cici這個角色是因為張元君的“推薦”,終究是沒好意思說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