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的話音雖然是落下了,可話題卻並沒有停下。
立刻就有人舉起了手來,是一位陸成不認識的人,年紀也不大,才三十多歲,估計是一名副教授的級別,
他道:
“陸教授,我並不懷疑你寫的文章,你講解的內容,是真實的,也是對的,也可能是醫學發展的方向。”
“可我還想問一句,咱們醫生需要學的內容,本身就無止境,還需要花費時間去其他的學科,並且把兩個學科之間進行融合的話?”
“這需要花費多少的時間?這是否值得?我們本身的精力是否夠?”
他不知道陸成的身份,當然也沒有因為陸成年輕,問出來的問題就手下留情了。
這個問題,陸成在開講之前就想過,所以他幾乎沒有猶豫地道:
“謝謝這位教授的提問,我自己也清楚這個過程,是會花費很多的時間的。”
“但是,任何一個學科發展到最後,必然是多學科交叉,而且需要有其他的學科融入進來,才有可能走到目前我們所知領域某一個方向的圈外,多往外面走一點點。”
“走出這一點點,肯定是值得的。”
“我們每個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是,做研究本來就是如此。需要有堅持和毅力的人,才有可能把它給做好。”
“假如因為害怕,就不去做,就半途而棄,你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又哪裡會有成功這樣的說法?”
“就比如,我們以前從來不知道,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的活動,都與點活動有關。”
“就比如,我們以前從來不知道,我們體內的腫瘤細胞,其實並不一定就會產生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分泌有毒的外泌體或者激素。”
“我們以前也不知道,可能我們骨科的腫瘤,也會產生內分泌專科相關的症狀。”
“正是因為有人在堅持,有人在進行深入,而且是跨學科地進行驗證,分析,失敗,才有了現在的認知。謝謝。”
陸成的回答,並不算特別正面。
但是這個回答,卻是符合了所有研究人員的心情和想法。
這世界上,哪裡有那麼多的研究,去研究就一定成功的?
研究失敗,同樣是一個結果,與研究成功是一樣的,也是結果。
至少你給其他的學者證明了,這條路走不通,讓他們以後少走彎路,這也是你為學術界,為了學科發展做出來的貢獻。
所以,這個並不特別正能量的回答,恰到好處地回答了那個教授的問題。
也沒有人繼續追究下去。
然後又有人發問了:“陸教授,我剛剛聽到你說咱們醫學的統計學,需要與程式設計融合在一起,而且還要自己做出來很多演算法?”
“這不是要我們既要成為一名手術醫生,還要成為醫學的學者,還得成為精通計算機和統計學的專家?”
“這會不會有點不太適用?”
陸成笑著說:
“這就需要咱們的計算機從業人員,繼續建立一套新的軟體或者程式,來幫助我們了。”
“這一點,我沒辦法做到,但是我相信,在計算機行業,也有人準備做這樣的事情,在做這樣的事情,”
“如果它發展不起來,那麼我們就不能偷這個懶了。”
“而且,要想其他的學者偷懶,必然要有那麼一兩個學者,去深入地研究,並且與其他學科的人交叉溝通,才能夠把這樣便捷的程式做出來,不是嗎?”
“……”
聽到這,那問問題的人也是點了點頭。
陸成雖然沒有直白地說這件事情目前可能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做到,但是,他的意思已經說了,他可能就是那麼一兩個學者,能夠做到與其他專業的人溝通,然後做出來一個可以普及所有學者的軟體或者程式的人。
讓他們,人在醫學領域,就只做醫學領域該做的事情。
這口氣,可不小了。
“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