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規制,官員雙親去世,須丁憂三年。
但這時候還沒有程朱理學,丁憂只對中下極官員起到作用。
畢竟像他們所處的位置,守孝三年沒多大影響。
但朝中大員,即便丁憂,也是在家裡辦公,更多時候都是奪情起復。
趙匡胤才剛剛入土,銀行系統官員便集體上書,要求讓趙德昭奪情起復。
柴宗訓自然應眾官員之請,下召命趙德昭奪情。
趙德昭當即上書表示,我爹屍骨未寒,我悲痛萬分,一定要替他守孝。
接下來換朝中官員上書,柴宗訓再次下召。
趙德昭又表示我的心情很悲痛,無法處理政務,請皇上另擇賢能。
接著官員第三次上書,柴宗訓其實頂討厭這套做法。
你趙德昭假客氣,要是我真的以人倫之說駁回了群臣的摺子,看你怎麼辦。
當然,這只是想想,畢竟柴宗訓甩手掌櫃做習慣了,銀行這麼大攤子事,別人還真不一定搞得定。
就在柴宗訓再次準備下旨的時候,董遵誨卻神神叨叨的說到:“皇上,外間有流言,宋王的死很可疑。”
柴宗訓問到:“怎麼說?”
“回皇上,”董遵誨說到:“當日宋王病重之時,只有趙德昭一人在場,外間的下人只見燭影搖紅…”
“斧聲燭影是不是?”柴宗訓站了起來。
董遵誨詫異到:“皇上莫非已收到密報?”
想不到啊想不到,趙光義已死了二十年,趙匡胤還是死於斧聲燭影,這是他逃不掉的宿命啊。
雖然史書上沒有留下直接的證據證明是趙光義殺了趙匡胤,但柴宗訓堅信趙光義就是兇手。
由此看來,趙德昭弒父啊。
但他瘋了嗎?趙匡胤雖然因病失去了宰輔的位置,但宋王的名頭還在,那也是跺跺腳,朝中就要抖三抖的人物。
有他的餘蔭,趙德昭在朝中便可如魚得水。
殺了趙匡胤,對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