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山班師回村了。
這一次出征,他不僅打通了鹿鶴溝和風石村之間的銷售通路,帶回了足以支撐鹿鶴溝度過整個冬天的糧食,還帶回了總計四百多個俘虜和奴隸。
這其中有些是鹽幫,也有些是強盜。
他順手帶回的那三大袋子金銀財寶,倒成了最雞肋的戰利品。他手中的錢本來就花不完了,現在居然又給他來這麼多。
反倒是最稀缺的人力資源一直得不到滿足,這四百個俘虜即使全部投入到接下來要修建的引水渠工程中,也是遠遠不夠的。
現在已經是仲夏時節了,很快就要秋收了。他希望在秋收之前,完成這一條引水渠,好讓秋收後的鹿鶴溝改種小麥。
他帶回的是冬小麥的種子,經過這些時沙耶和手下妖怪持之以恆的育種,已經是第120多代的麥種了,這種子顆粒飽滿,抗蟲抗病抗倒伏,都比得上現代作物了。水稻也是一樣,產量甚至比小麥更高。
只要這兩種作物普及了,鹿鶴溝這一帶就會變成山溝溝裡的聚寶盆,糧食絕對不愁。因為小麥和水稻可以輪種,等於說一年兩熟,畝產比之前翻了好幾番,再也不用擔心糧食問題。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水利問題可以解決。
徐文山這次回鹿鶴溝,順道把魏太公也帶回來了。
接下來整整三天,他都在和魏太公商量引水渠的修建方案。
修建引水渠這種技術活連他自己都不是很懂,因此參與這次會議的只有魏太公以及魏太公帶來的孫女魏冰,還有一個旁聽的阿發。
“從天湖到鹿鶴溝,總距離有將近40裡,其中包括15個山頭,12個谷地。”徐文山指著地圖道。
魏太公捋著鬍鬚道:“這山頭還好處理,該削平的削平,或者挖涵洞,這谷地該怎麼引水呢?”
“用渡槽,”徐文山用筆在紙上畫了一個渡槽的模型,道,“在谷地修築渡槽引水,從一個山頭接到另一個山頭。”
魏太公研究了一會兒渡槽,道:“那這個渡槽用什麼做呢?”
“磚塊和水泥。我估算了一下,做一段一里長的渡槽,大概需要用到3萬塊磚塊和5000斤水泥。”
魏太公望了望魏冰道:“40裡也就是……”
魏冰頓了頓,馬上道:“120萬塊磚和20萬斤水泥。”
徐文山頗意外地看了她一眼,心道這還是個會心算的人才。
魏冰算出這個數字後,緩了一會兒才意識到這個數字有多麼可怕,魏太公也被這個數字震的咋舌不下。
徐文山道:“還不止,施工時還需要用到木材做腳手架和燃料,沿途還需要建一些水閘和水房。”
魏太公道:“不光是渡槽,還需要開挖山頭和溝渠……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徐公子,你打算何時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