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秦良玉決定北上的真正原因,要說川軍的裝備,也有一部分是全旭提供的,早在八年前,他就讓人送了五千支馬槊,兩千套高碳鋼鎧甲,還有三千把破軍刀,以一千五百張弩及上百萬支弩箭,當然還有十二門一零五毫米的火炮,一千百支火槍。
最最關鍵的是,崔成友還給石柱百姓送去了玉米、土豆、紅薯的種子,若非紅薯和土豆,石柱這些年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這些裝備不僅一文錢未收,唯一的代價就是讓秦良玉拿出一件隨身之物,秦良玉當時以為,這是全旭想要她一個承諾。
為了石柱子弟兵的安全,她當時就隨手從耳朵上摘下一對金耳環,送給了前來送貨的崔成友。
事實上,在南明小朝廷成立以後,面對南明的來人,秦良玉就想起當初全旭對川軍的支援。
秦良玉與洪承疇不一樣,洪承疇是畏懼了全家軍的兵容之盛,裝備之良,認為打起來他沒有任何勝算,而秦良玉覺得投降,初衷與洪承疇並不一樣。
她曾路過大名府的全家莊鎮,親眼看到那裡的繁榮,和百姓安康,家家戶戶有餘糧,人人都有衣服穿,那裡簡直就是人間仙境、洞天福地。
這些年,全旭一直沒有停止擴張的腳步,從遼南,再到整個遼東,整個關外,全旭所佔領之地,百姓生活富足,沒有官府橫徵暴斂,也沒有士紳強取豪奪,他與任何野心家不同。
全旭所過之處,就建立了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她雖然守著四川這個天府之國,卻不能改變四川的貧窮。
但是,全旭可以做到這一點。
秦良玉不惜親自北京,目的就是希望全旭可以帶給四川人一條出路。
秦良玉甚至沒有與全旭的人接觸過,也沒有談判,更沒有提出過自己和馬家的出路問題,她需要的只有一點,可以讓四川百姓有口飯吃,不在饑饉遍野。可以讓四川百姓活得更好的一點。
這一路上從四川來到北京,她親眼看到,雖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戰火摧殘,不過,全氏大明的官員和士兵,都在帶著百姓重建家園。
這場罕見的暴雪,沒有擊倒全旭和他的新朝廷,雖然也有一部分百姓被凍死,或病死,但是絕對大部分受災的百姓,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一座座臨時搭建的房屋,就像現在川軍居住的營房一樣的房屋,成了受災百姓的臨時居所,災民安置點的百姓,人人面色紅潤,根本就不像是受災的樣子。
她還親眼看到受災百姓的食堂,憑心而論,那些災區的百姓,伙食遠不如全旭招待川軍兄弟們那樣豐盛,主食要麼麵條,要麼豬肉白菜燉粉條,儘管裡面也有多,卻不多。
儘管如此,災民百姓的飯量卻不受控制,能吃五個饅頭或十個饅頭,都是隨便,儘管很多人穿著舊衣服,破破爛爛,卻可以防寒保暖。
如果不考慮那些百姓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像是軍隊,還以為全旭一口氣擴充了幾百萬軍隊呢。
沒錯,這個時代想要一次性調撥大量的棉衣是不可能的,這些運往災民的棉衣,既有百姓捐獻的舊棉衣,也有軍隊捐獻的舊棉衣,也有直接是從軍需倉庫里拉出來的嶄新軍裝。
不管全旭採取了什麼辦法,至少沒有看到受災百姓自生自滅。
雖然說,面對災民,崇禎也不是坐視不理,他也下旨賑災,可問題是,崇禎和他的官員們,在賑災方面的付出,完全不是一碼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麼兩相比較下來,崇禎會丟掉江山,那就不奇怪了。
透過這場救災,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百姓,誰還認為全旭是亂臣?
老百姓不在乎誰是皇帝,只要這個皇帝能讓他們少交稅,那就是好皇帝,如果這個皇帝在關鍵時刻,頒佈一道賑災詔書,已經算是明君了。
事實上,在眼下百姓眼中,全旭的地位,可以說是千古未有的聖君。
就在秦良玉浮想聯翩的時候,她眼中的這個千古聖君,正在他的末日堡壘中,顛鸞倒鳳。
全旭的末日堡壘自從來到明末以後,基本上沒有動過,四五年來不動,再好的車也會出現問題,特別是電池組,到了壽命的年限。
全旭就把末日堡壘轉移到後世,進行大修,大修之後,就被全旭帶過來,可以玩一下。末日堡壘也只有冬天,寒冷把地面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的時候,全旭這才可以浪一下。
他與三娘躺在末日堡壘的大床上,用投影觀看著法國大片,享受著立體環繞音響帶來的刺激,一邊實踐操作著。
三娘精疲力盡的望著全旭:“相公,你這是不是像戲文裡昏君?”
“什麼叫像,你自信點,把像去掉!”
全旭沒有半點不好意思:“我就是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