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路,幾乎勢如破竹。
此時,離餘晦到四川就任,不過數個月時間。雖然斬了王惟忠,但是依然無法止住四川在戰場上的頹勢。
宋國只能臨陣再次換將,召回了一事無成的餘晦,換上蒲擇之。
蒲擇之一上任,便率兵重新攻至苦竹隘,利用還有一些堅持不肯降蒙的守將,與汪德臣部僵持在了苦竹隘與大獲山一線戰場。
此時,已經到了公元1255年、華夏曆十年的八月。
初秋的海風,自北而南灌入海州城,撞到城南的白虎山,嗚嗚地在城裡盤旋一圈之後,再從東西兩門,接連不斷地衝出城池。
這是一片有些神奇的土地。
數百年之後,黃淮數次氾濫,帶來的的泥沙,不斷地填埋城北之外的海灘,包裹了海上的雲臺山島。生生地將海岸往東、北方向推出了六七十餘里。
滄海桑田,大約便是如此吧。
自宋高宗南渡之後,海州便成了南北兩個勢力爭奪的重要區域。
紹興年間,宋國水師曾在此以少擊多,大敗南侵金兵,導致完顏亮南征的最終潰敗,以致丟了皇位。
此後,海州數次易手。
持續不斷的戰火,讓海州周邊百里之地,已經完全沒了人煙。
即使偶爾有人努力地種些地,也無法保住自己的所得。
蒙古人過來,掃走一片;宋軍過來,帶走一些。其他的或是成為戰場上的炮灰,或是早已餓死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之中。
這裡是雙方的對敵前線,蒙古人連中原都不太想經營,更何況是這種常年戰亂之地。
山東益都的勢力無力經營,宋國也只願意將這裡當作戰略之地來對待。
普通人的性命,哪裡有一個前線重鎮重要!
這些年,趁著蒙古與益都無力南顧時,賈似道又重新佔據了海州,這也成為了近些年賈似道在淮東的最大功勞之一。
海州城不好守。
並不是因為距離此城最近的宋國駐軍,遠在百多里之外的漣水。
也不是因為,城中加上剛剛組建完成的定海水軍,不過只有一千二百人的守卒。
而是海州城,對於宋國來說,是一座完全可以放棄的城池。
有了海州城,可以將防線北推進百餘里。沒有海州城,無非是將防線收縮,影響不大。
當然對於淮東的閫帥來說,丟了海州城,固然是個過錯。過一陣子,重新收復又會是一場大功。
就如戰場上的廝殺。宋兵若是損失一萬人馬,那算不上什麼。但若斬敵一萬,那就是潑天的功勞!
可惜,戰場如棋局,不是靠簡單的兌子就能分出勝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