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強烈的民族偏見、理學思想的影響、雄厚的經濟基礎、“內重外輕”的軍事政策、皇室與“將門”的普遍通婚都成為了宋朝拒絕和親的主要因素。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宋有錢,所以一般都用歲幣來解決問題。
如果說給鎮南國歲幣一事,王黼還有幾分把握的話,那麼將一位大宋帝姬嫁給李南,他的心裡就一點底都沒有了。
見到王黼呆立原地不言不語,李南不悅的拂袖說道:“怎麼?不行?那就算了。”
“且慢!”事到如今,王黼也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應道:“王爺的兩個條件,微臣都已經知曉了,希望您稍安勿躁,待我將此事稟告聖上定奪。”
“有京杭運河在,荊湖到東京城往返一次大約三個月,希望你們快些定奪,否則就不要怪本王去洞庭湖吃魚了!”
撂下了一句帶有威脅性的話語,五十頭戰象各分兩邊,李南乘坐的那頭象王進入陣中,戰象群衝著南方疾奔而去。
李南離去之後,剛才還能憑著一股勇氣支撐的王黼,頓時如同洩了氣的皮球般,萎靡的坐在了地上。
由於李南給出的時間並不多,因此王黼也不敢耽擱,連忙率領親兵日夜兼程的北返,向徽宗趙佶彙報這次的和談內容。
就在王黼急著返回東京城的時候,在金國的再三催促下,宋徽宗徵調了五萬西軍精銳和東京城駐紮的十萬禁軍開始了北伐。
在江南打了大敗仗的童貫,或許因為跟徽宗趙佶感情深厚,或許是因為他給其他重臣賄賂的緣故,或許因為他是太監的緣故,所以依舊沒有失去聖眷。
童貫成為了河北、河東路宣撫使;而開府儀同三司蔡攸為宣撫副使,這兩位便率領著十五萬大軍攻向了遼國。
在宋徽宗趙佶和童貫等人的心目中,此時的遼朝五京之地已經被金國打下了四處,只剩下了南京,遼國皇帝天祚帝已經被金兵追的生死不知,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在南京登基,整個遼國可謂是群龍無首亂成一團,只要大宋十五萬大軍一到,到時候整個遼國就會不戰而降。
臨出征時,徽宗趙佶志得意滿地囑咐童貫和蔡攸:“如燕人悅而取之,因復舊疆土,上也;耶律淳納款稱藩,次也;燕人未服按兵巡邊,下也。”
在宋國君臣看來,燕雲十六州乃是手到擒來之物,但事實並非如此。
五月,但童貫和蔡攸率領著十五萬北伐大軍抵達了前線高陽關,見到了在此地的河朔駐軍。
在兵部的記載中,河北四路應該有兵力30萬1千,其中有禁軍14.5萬,廂軍1.1萬,鄉兵14.5萬,但實際上連十五萬都沒有。
童貫也是在西軍待過多年,知道吃空餉乃是常情,但是這些河北駐軍不但數量不夠,而且將兵驕惰、不練陣敵,軍之須用百無一有,城戍守禦之物悉皆無備,鬆弛得不成樣子的。
整個宋遼的邊境線上,像樣的城池根本就沒有,就連朝廷以前花費了不少銀錢和精力修築的塘泊防線,也早就成了一堆枯河爛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