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河北駐軍都爛透了,但童貫手中還有十五萬大軍,所以派人前往燕京,企圖讓自立為遼朝皇帝的耶律淳投降。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面對宋國來使,耶律淳直接了當的拒絕了此事。
雖然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童貫和蔡攸等人並不擔心。他們跟很多的大宋人一樣,都以為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的漢人,都還心念故國,只要“王師”駕到,這些漢人就會立即爭先恐後地簞食壺漿。
童貫命人到處張貼榜文,向當地漢人開出了優渥的條件,並且大肆封官許願,聲稱如有人以燕京來獻,即可授節度使一職。
但是,那些在大宋人想象中“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燕雲十六州漢人,已經在遼國的統治下生活了百年之久,而且遼國對這些漢人無論是稅賦,還是待遇都要比宋國更好。
即便是到了現在,那些燕雲地區的漢人依舊對契丹統治者的忠誠度都極高。
就在無奈的童貫和蔡攸等人,正要率領大軍向南京城進攻之際,前往南方談判的少宰王黼,返回了東京城。
李南提出的兩個條件,都是對宋國的侮辱,但是現在形勢緊迫,再說給鄰國歲幣這種丟臉的事情,宋國做的不少。故而徽宗趙佶和臣子們商議一番也就應了下來,不過迎娶帝姬一事,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
和親這個策略,如果從遠嫁異國他鄉的那些公主的角度出發,絕對是一件壞事,但是從國家層面上來看,這確實是個非常好的策略。
西漢的皇帝就嚐到和親的美妙滋味,而唐朝簡直幾乎全靠和親,才使邊疆蠻族順服。而到了清王朝,和親更成為一種秘密武器,使內外蒙古心甘情願、俯首帖耳地作華夏藩屬。
歷史上,似乎只有宋朝和明朝在儒家的影響下,才認為把皇女嫁給蠻族,是一項絕大的侮辱。
確實,和親不管怎麼說都帶著一種侮辱的色彩,但是必須首先自身夠強大,才能硬氣的拒絕,而如今宋國也真的不敢跟鎮南國開戰。
徽宗趙佶很忙,平日裡除了書法、繪畫、欣賞園林美色,臨幸後宮無數佳麗之外,時不時的還要出宮在青樓楚館中流連。
對於自己的三十一個兒子和三十四個女兒,徽宗趙佶幾乎都認不全,一個帝姬對他來說並不是很重要。
殿中的文武群臣,如今分為兩方各執一詞。
人數較多的一方,認為大宋乃是泱泱大國,故而不可用帝姬裡換取和平,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外族所辱。
而另一方的想法則更為實際,如今北伐大軍即將攻擊燕雲,南方若是輕啟戰端,恐那整個大宋都會不穩。
其實這些大臣說的再多也沒用,因為不管是這個國家還是帝姬,那都是徽宗趙佶的,所以最終對這件事做出決斷的還是趙佶。
徽宗趙佶也是優柔寡斷之人,思慮了良久也拿不了主意,望著滿朝文武,衝著最信任的檢校太傅,百姓稱之為‘隱相’的宦官梁師成問道:“守道啊,你認為此事該如何處置呢?”
梁師成開始的時候並不贊成攻打遼國,但得到童貫和蔡攸等人送來的大量金銀之後,才轉變了態度。
此刻聽到官家詢問自己的意見,梁師成睜開微閉的眼睛,開口說道:“若是將帝姬嫁給蠻荒異族,那的確是對大宋的侮辱。但諸位可別忘了,李南可是我大宋的子民,官家為百姓著想,避免生靈塗炭,這才對其施以恩義,難道這不對麼?”
對於梁師成的這番偷換概念的言論,不滿之人甚多,但是敢於仗義執言的人卻很少,得罪了徽宗趙佶還不打緊,但要是惹惱了這個權勢驚人的老太監,那極可能會落得生不如死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