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做人的態度,養成優良的習慣,發現內在的興趣,獲得求知的方法,訓練人生的基本技能。
研究表明,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對一個18歲的孩子達到的正常智力水平來說,其中50%的智力是4歲以前獲得的,30%是4至8歲獲得的,20%是8至18歲前獲得的。
幼兒是大腦生理發展的最快時期,一個成年人腦重約為1400克,其4歲時約為1000克,8歲時約為1300克。
兒童潛在能力遵循一種遞減的規律,即生下來具有100分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一出生就進行教育,可以成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從5歲開始教育,只能成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從10歲開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
由此可見,幼兒大腦發展速度之快。
在兒童智力迅速發展的時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別大,因為智力與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若在這個時期內,對孩子用正確的方法施以適當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幼兒時期,孩子的個性品質開始萌芽並逐漸形成。這時孩子的可塑性強,自我評價尚未建立,往往以父母、老師的評價來評價自己。
父母、老師說“好”,就是“好”,父母、老師說“壞”,就是“壞”。
若在這個時期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好好引導,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對其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相反,若在這個時期形成一些不好的個性品質或行為習慣,以後就很難糾正。
所以,華夏國的幼兒園教育,在加強孩子們自身應對危險的能力之外,還要同時對他們進行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魏民生對於現實世界中的那些熊孩子深惡痛絕,因為任何人都不知道這些熊孩子會幹出什麼可能對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的事情。
掏鳥窩,摸泥鰍,抓螃蟹,這些都是一些小事情,只要他們自己注意安全,也犯不了多大的錯。
但如果在高處亂扔東西,砸到下面的行人就不是小事情了。
魏民生在現實世界中曾經遇到過一件事情,幾個熊孩子跑到樓頂向下面扔磚頭,把停在樓下的汽車天窗和擋風玻璃砸得稀爛。
車主準備到樓上去看是那些熊孩子乾的事情,可那些樓道都加了單元門,沒有鑰匙的話,不是那個單元的人根本進不去。
而且,從旁邊樓上看到的情況是,在那些熊孩子闖禍之後,已經作鳥獸散,早已不見了蹤影。
下面過往的行人只能慶幸,那些磚頭沒有掉到自己的頭上,那樣的話,碎掉的不是玻璃,是比玻璃還要脆弱的心。
車主也只能打電話報警,讓派出所出具相關的證明,以便保險公司對車輛發生的意外損壞進行賠償。
至於找到那些熊孩子,讓他們的父母來承擔這個責任,可能性又太低。
因為,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索賠是個費時、費神、費錢的事情。
兩面玻璃,加上保險公司賠付一部分,自己損失不大,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還有那些在高速路上扔石頭砸車致人死亡的新聞,也不時見諸報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