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氛圍下,如果一個部門的某個工作人員作出的決策非常草率,而且經常受到大家的置疑,就說明其無法勝任該項工作。
國資部下設的工作崗位管理處,就會根據資訊平臺自動統計出來的報表對相關崗位的人員進行調崗。
而被進行調崗的人員會被扣除當月的誠信積分,雖然不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工作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自己並不適合於這個崗位,還是另找事做為好。
空出來的崗位就會重新參加競爭,直到出現新的合適人選。
“縣官不如現管”的社會經驗並沒有機會在這個世界裡生根發芽,因為完善的社會管理機制完全可以保證,任何個人的行為都不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而且,對於他們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工作內容,都會在系統中留下標記,以便於今後的倒查和終身責任制的落實。
加上政務內容的公開透明,來自社會的監督無處不在。
更讓人無語的是,有太多處理不了大事但又想表現自己存在價值的人,把目光瞄向了這些小事。
如果被他們發現工作中存在有以權謀私嫌疑的話,只要是合理要求,當事人就得對他們置疑的事作出解釋。
所以,沒有人願意在自己的工作上弄虛作假、違反規定辦理一些個人事務。
實際上,在以人口資訊為基礎的社會管理體系中,所有的社會管理都直接體現在個人關聯資訊之中,資訊資源得到了最大的共享。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不存在什麼寫簡歷、填申請、影印各種證明材料的事了。
更不會出現互相推諉、刁難群眾的事情,整個審查過程完全就是在系統後臺完成。
申請人只需要提出自己的申請,其它的環節都不再需要親自參與,審查結果會在規定的時間內反饋給當事人。
而當事人可以在任何網路終端上透過自己的個人資訊關聯事項查詢到自己申請的審查進度和結果。
表面上,這只是簡化了群眾辦事手續,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影響是:管理者不再擔心由個人提供的資料是否真實,也省去了一切審批流程中為明確責任而產生的紙質資料。
絕大多數工作都實現了無紙化辦公,審批過程中的負責人簽字變成了身份認證,出現簽名被仿冒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而且,由於減少了大量的紙質資料掃描件,這些透過數字化審批流程產生的資訊,資料大小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九十以上。
精簡的資料更加容易被儲存和檢索,以此為基礎的資料應用平臺執行效率也更高。
同時,更小的新增資料更加有利於資料的備份。
為了保證資料的絕對安全,除了在多個城市單元進行分散式儲存模式外,每天還要使用移動介質進行日常備份工作。
每隔一個月,還要把移動介質中的資料轉移到現實世界中民生公司的保險箱裡儲存。
這樣一來,哪怕異世界中的所有伺服器都同時受到了人力無法抗拒的毀滅性打擊,在極端情況下也最多損失一個月的新增資料。
在今後華夏國擁有了更多的城市之後,還可以在多個距離較遠的城市中建立分散式儲存服務中心,以降低意外可能帶來的風險。
紙質檔案的減少,還可以減少檔案分類、整理和保管過程中一系列人、財、物的投入。
在極大地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的同時,還減少了對紙張的需求,社會管理變得更加綠色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