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星9號作為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的可回收利用火箭,在業界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
整個2013年,啟明星科技進入到了密集的火箭發射階段。
12月28日、12月29日和12月30日,連續三天的時間,啟明星科技每天發射一枚火箭。
這種發射頻率,絕對是任何一家機構都比不上的。
特別是12月30日發射的那枚火箭,是第十次執行發射任務,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一枚火箭能夠重複利用十次。
按照現在的架勢,啟明星科技這邊還準備繼續利用這枚火箭在明年執行發射任務。
等到12月30日成功發射了啟明星9號之後,啟明星科技這邊2013年的最後一次發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
“曹總,我們今年全年累計發射了64枚火箭,其中有51枚是為集團自己的星鏈衛星專案發射衛星,剩下的是為其他客戶發射的任務。”
搞好了宣傳工作,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嗯,我也是這麼想的。”
雖然啟明星科技也就準備生產一百來枚啟明星9號,但是對火箭來說已經是屬於大規模了。
再加上啟明星9號本身就使用了不少顛覆性的設計,又是使用了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去生產。
也許NASA需要花費1000萬美元去生產一臺發動機,航天科技這邊也要花費1000萬人民幣。
曹陽對於宣傳工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
反過來就是事倍功半了。
“北極熊那邊的情況稍微好一點,也就是十幾次。”
反正大家的發射基本上都是有計劃的,最後一兩天的影響完全是可以測算出來的,甚至是忽略不計的。
可想而知,這種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對於火箭成本的下降是有多大的貢獻。
在工業領域,小規模的生產一兩件產品跟大規模的生產,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估計再過幾年,全球90%,甚至是95%以上的火箭發射任務,都會被我們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給瓜分掉。”
特別是啟明星科技這邊把利用次數都已經搞到了10次了。
但是到了啟明星科技這邊,研發成本和模具成本都被大幅度的攤銷掉了,生產成本可以直接降低到100萬元這個水平。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那邊明年估計也要開始爆產能了。”
“航天科技、NASA、北極熊聯合火箭航天公司和歐洲航天局等那麼多的機構加起來的發射次數還沒有我們多?”
看來在航天領域,競爭對手的實力,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強大嘛。
“趁著今年它們的發射次數還不是特別多的機會,我們還真是要好好的宣傳一下啟明星科技。”
啟明星科技這邊準備偷個雞,趁著年底的時候直接就把這個重磅的訊息給釋出出去,先吸引一波關注再說。
“所以今天跟您彙報之後,公司就會立馬開始展開相關的宣傳。”
元旦一過,各行各業都在釋出自己的資料。
這樣子也能適當的緩解一下趙思宇的壓力。
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啊。
畢竟這可是火箭,不是紙飛機啊。
“像是歐洲航天局那邊,一年到頭下來火箭發射次數都沒有突破兩位數。”
這麼出彩的成績,趙思宇肯定是想要好好的去宣傳一下。
趙思宇頗為自信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