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灣也就是日後的東京灣。
儘管德川幕府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水師。
不過幕府控制下的水師多是一些只適合近海作戰的安宅船。
安宅船體積龐大,約可乘載百人以上的軍隊。
雖然其航行速度並不快,但是戰鬥時僅需數十人的水手便能靈活操作,為其優點。
倭國水軍常以安宅船為主力戰艦,搭配關船、小早等較小型的快船作為護衛,構成水軍艦隊。
安宅船也有大型的,傳說其大者可達50米長、10米寬以上,稱為“大安宅”,江戶年代曾在琵琶湖造過一艘五十米長的大安宅,但基本上失去機動能力。
不過德川幕府嚴禁建造500石以上的大型安宅船,並將倭國上下所有的大型安宅船全部收繳銷燬。
以至於倭國上下只有6艘200噸的大型安宅船。
當初的福船時代,這些安宅船壓根就不是明軍水師的對手。
更何況如今的華夏早已進入風帆戰列艦時代,建造中的新型風帆戰列艦排水量已經接近3000噸了。
殺雞焉用牛刀?
即便是華夏艦隊中那些800噸的補給船,在他們面前也是龐然大物。
1000噸以上的蓋倫帆船,對付這些安宅船就像是平時的打靶射擊一下。
隨著隆隆的火炮聲響起,倭國的所謂艦隊很快就灰飛煙滅了。
海面上到處都漂浮著船隻的殘骸以及掙扎的倭軍水兵。
華夏的水兵則是舉起火銃在船上自由射擊。
尤其是一些好不容易漂到海岸上的倭軍,剛爬到岸邊就遭到了來自華夏戰船的銃炮襲擊。
出征前,陛下已經下了死命令,只要是拿起武器對抗華夏的倭人,一律格殺勿論。
這些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多年,此時的華夏士兵自然也不會對他們心存憐憫。
解決完江戶灣的倭人水師之後,他們開始轟擊江戶的港口。
雖然江戶並不是對外開放的港口,其港口規模遠不如長崎港,但畢竟是德川幕府統治的核心。
1612年幕府還是將這裡擴建成了一個大型的港口,取名為江戶湊。
很快這個碼頭成為了江戶地區著名的集貿市場,許多海鮮,糧食都在碼頭附近進行交易。
華夏水師駛入江戶灣的時候,正是貿易的高峰期,江戶湊附近人頭傳動。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警惕性低,實在是倭國的水師崩的有點快。
等這些人反應過來的時候,華夏的炮彈已經落到了市場中。
江戶湊原本都就是一些木質結構的港口集市。
華夏的開花彈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不久後這裡就變成了一片火海。
大量驚慌失措的倭人湧入了江戶城。
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秀吉藉故討伐後北條氏,於小田原之戰攻陷小田原城,沒收後北條領地,德川家康入封關東,以江戶為居城,江戶城開始繁榮起來。
慶長六年(1601年)閏11月2日江戶大火全城焚燬。
慶長八年(1603年),家康在江戶開設了延續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著手增築江戶城,最大規模為擁有五重六層天守。
江戶城從慶長十一年開始大規模建造,江戶城東西約5.5公里,南北約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