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半島的地理條件十分優越,擁有大量一年三熟的耕地,也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但是這樣的自然環境居然孕育不出強大的本土帝國,實在是讓李世祖大跌眼鏡。
從小生長在遼東的他,親眼看見遼東的軍民是在“小冰河”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種地討生活。
除了嚴寒,遼東百姓甚至還要面對蒙古人以及女真人的襲擊。
每年遼東的春耕播種時間很短,可能只有不到半個月,一旦錯過了這個最佳的播種時間,那麼一年的收成都會受到影響。
為了趕播種的時間,這時候遼東衙門會發動所有人去趕種糧食。
即便自己當時身為遼國公的公子也同樣會被安排去下地幹活。
但在印度你永遠看不到這一幕,肥沃的土地往往得不到農民的精心呵護!
即便是遼東的懶漢,到了這裡也絕對屬於種地最積極的那波人。
儘管莫臥兒的封建地主們不斷地揮舞起手中的皮鞭,但他們的糧食產量實在是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成正比。
也幸虧是華夏及時控制了這塊富饒的土地,要是讓李自成在這裡悶頭髮展幾年,搞不好真能讓他鹹魚翻身了。
李世祖也明白不能給李自成太多的時間喘息。
儘管印度的道路狀況是十分糟糕,不過好在這些歐洲殖民者給印度修建了大量的港口,印度的東西海岸線上足足有幾十個中大型的海運港口。
單論港口的密度,即便是華夏本土比起印度來也有所不足。
這使得李世祖可以利用華夏水師的優勢輕鬆的將大量軍隊從印度東部的加爾各答運送熬西部的孟買港。
莫臥兒本國的軍隊戰力實在過於低下,李世祖還是決定向緬甸總督李定國以及西域總督熊廷弼二人借兵,作為本次征討李自成的主力。
從級別上來說三人都是總督,屬於平級。
不過李世祖畢竟還是華夏帝國的二皇子,加上深得李獻忠的寵幸,所以二人還是很積極的配合李世祖的行動。
李定國一看,緬甸總督府下轄的3萬倭兵李世祖用的十分順手,乾脆就將這些倭兵直接劃歸南亞總督府了。
而熊廷弼也令李巖率領2萬精銳進駐到蔥嶺,隨時可以進攻李自成的阿富汗。
李世祖征伐李自成的三路大軍也就此集結完畢。
北路李巖率領的2萬主力從蔥嶺出擊直取李自成的老巢喀布林。
南路3萬倭兵從孟買港出發,直接透過水師將他們運送到南面的港口卡拉奇,南路軍從卡拉奇一路北上攻略印度河流域。
中路則是由李世祖親自率領2萬主力進攻木爾坦這一印度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李世祖率領的2萬主力是當初李獻忠從京師帶出來的兩萬禁軍,可謂是華夏戰力的“天花板”。
面對來勢洶洶的三路大軍,李自成也十分頭疼。
他的手上只有3萬人馬,如果分開迎敵,那麼必敗無疑。
但如果集中兵力對付華夏的一路人馬,則必然顧此失彼。
最終李自成還是選擇先保住自己的老巢喀布林。
南面的印度河流域雖然富饒,但是無險可守,即便是他集中人馬南下也難以抵擋住華夏軍,他只有利用阿富汗的山區阻止華夏人。
華夏的北路軍同中路軍都是正規軍,李自成之所以敢於迎戰華夏的北路軍也是有所倚仗的。
擔任阿富汗總督的這段時間,他趁機搜刮了不少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