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李獻忠準備使用大量的僕從軍。
孔有德在朝鮮地區訓練了3萬新軍,不過這些“棒子”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
雖然這些人如今現在也是華夏的一員了,但畢竟只有短短几年的時間。
這點時間難以改變他們身上的“劣根性”。
這些朝鮮軍如果投入正面作戰,鐵定是1加1小於1,搞不好直接拖累華夏軍。
因此他們只能擔任後勤運輸任務。
論戰鬥力,肯定還是女真人同蒙古人強一些。
最終阿濟格手下的皇協軍出兵2萬,葉赫左右部出兵1萬5千,科爾沁蒙古出兵1萬5千。
這五萬女真蒙古聯軍將作為第一梯隊,進攻倭國。
考慮到倭寇的鐵炮火力強勁,李獻忠決定為這些遠征軍提供一些火器。
並且讓他們到朝鮮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訓練,使得他們可以熟練使用火器,熟悉倭寇的戰法。
為了對付倭國,李獻忠更是幾乎動用了整個華夏北地的精銳。
熊廷弼從西北抽出了1萬邊軍精銳,李三順派出了包括遼東鐵騎在內的2萬遼東守軍。
祖大壽派吳三桂率領1萬5千山西精銳奔赴朝鮮。
此外還有跟隨李獻忠南征北戰的2萬禁軍,以及左良玉派出的1萬5千山東羽林營。
還有孔有德手下駐守朝鮮的2萬華夏軍,組成了十萬華夏遠征軍。
這次徵倭之戰非同小可,李獻忠親自擔任主帥,朝鮮總督孔有德擔任副帥。
除了十萬華夏遠征軍同五萬女真蒙古聯軍外,還有3萬朝鮮軍負責後勤,以及遼東水師2萬配合作戰。
實際投入的兵力高達二十萬,是華夏有史以來出兵最多的一次。
當然了這只是第一批遠征軍,直隸、河南、湖廣以及江南地區的第二批人馬也在動員中,一旦戰事進入焦灼,第二批的十萬人馬也將投入戰鬥。
此外華夏帝國開始動員自己的三十萬預備役部隊,一些被裁撤下來的老兵以及當地的鄉勇團練也都被重新組織起來帶領新兵進行訓練。
一旦戰事吃緊,三十萬預備役部隊就會被轉成正規軍投入到倭國的戰鬥中去。
四川、雲貴、兩廣以及新徵服的東南亞地區暫時沒有進入戰備狀態。
不過這些地區為數不多的土司同土著部落也已經在動員的名單之中。
只要華夏需要,這些土司兵以及東南亞各地的土著隨時會被動員起來投入倭國的戰場。
用李獻忠的話說,這次伐倭必須徹底解決兩國間的矛盾,不死不休。
只要沒有攻下倭國,華夏就會不斷地派兵,直到將其徹底征服。
除了兵馬,糧餉同軍備也是關鍵。
戶部已經準備了1500萬銀元,以及糧草200萬石。
這幾乎是掏空了華夏的國庫。
為了籌措徵倭的軍費,李獻忠委託遼東銀行,發行了華夏曆史上第一張國債,徵倭國債。
朝廷以年利8%的利息,發行為期三年面值100華夏銀元的徵倭國債50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