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緬甸的勃固回到華夏的都城北京要是走陸路最少也得將近半年的時間。
不過從海上乘坐最新快的風帆戰列艦隻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滇緬公路沒有完全修通之前,華夏也很難進一步向印度擴張。
擊敗了荷蘭同英國後,東琉球公司的商隊不僅打通了南洋的商路,也可以進一步開拓到波斯灣以及歐洲的商路了。
根據最新的條約,英國同荷蘭必須對華夏開放非洲沿途的港口,華夏的商隊就有了補給港,抵達歐洲完全不是問題。
當然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荷蘭等國商人來消化華夏的貨品。
馬六甲海戰結束後,李獻忠下令華夏國內出口的商品普遍漲價3成,這些歐洲人愛要不要,反正他們也找不到任何替代的產品。
華夏如今掌握了直接的進口渠道,印度以及東南亞的香料在華夏的售賣價格則是進一步下跌。
乾熙二年華夏朝廷的收入達到了5200萬兩,主要是市舶司的海關稅,商稅有較大的增長。
華夏正在由一個內向型的農業國,向著外向型的商業殖民帝國轉變。
但是華夏的工業基礎還很薄弱,而且主要是軍工產品。
荷蘭這樣的商業帝國看似很強大,其實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依靠商業同殖民掠奪要衰弱也是很快的。
所以李獻忠大力推廣小學,以及蒸汽機的研發。
儘管華夏的擴張需要大量資金,但是教育同科研的支出是不能省的。
當然要在全國推廣小學義務教育需要海量的資金同教師隊伍。
暫時華夏的國力是難以達到的。
所以華夏的小學仍然需要支付一定的學費,畢竟資源不足,那就只能讓願意在教育上投入的家庭先得利。
當然學費的標準很低,每年只有2兩銀子,絕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
而且地域的發展很不平衡,經濟基礎較好的遼東以及南直隸浙江等地,小學的推廣相當順利。
甚至當地還有不少商人士紳出資捐助。
即便是江西、山東這樣算不上特別富裕的省份,由於重視教育,小學的推廣也很快。
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推廣就很緩慢。
所以目前階段,利用小學、中學、大學這樣的體系取代科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暫時科舉並沒有取消,當然了對於考試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改革。
原先的四書五經也考,不過屬於國學範疇。
科舉的內容變成了國學、算術、地理以及時政四個大類。
朝廷取仕也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主要是區分了官和吏。
官仍然需要走科舉,但是吏的招聘,改成了公務員考試。
比如衙役,稅吏這些直接走定向招聘考試。
這位職位雖然不是官員,但是待遇也還不錯,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另外之前的童試,鄉試等也實行了並軌措施。
國立小學畢業等同於取得“童生”的資格,國立中學畢業同“舉人”出身。
華夏不再專門搞鄉試、縣試這些了。
雖然小學考試的現場還會出現一些年紀較大的考生,但這些人的科舉之路其實已經走到頭了。
許多人都選擇經過培訓後,成為一名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