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的氣候還在繼續肆虐華夏大地,尤其是北方的的糧食生產遭受了重創。
去年遼東地區的氣溫創下了新低,別說是小麥了,就連土豆番薯的產量也是大幅減產。
好在湖廣的糧食生產得到了恢復。
憑藉著發達的水系,以及朝廷強大的運輸能力,總算是沒有在全國出現大的饑荒。
經過將近一年的土地人口清查,乾隆熙元年的華夏的耕地以及人口資料終於出爐了。
整個華夏的人口為1.38億人,這個資料較之前的人口資料足足多出了一倍。
當然這裡包括了朝鮮、臺灣、琉球以及漠南同奴爾幹都司的人口。
其中朝鮮的人口為680萬,較萬曆年間巔峰時期的1100多萬人,減少了4成以上。
琉球為38萬人,臺灣為108萬人,整個漠南地區的人口僅為73萬人。
奴爾幹都司包含了葉赫左右兩衛的人口在內也僅僅只有23.2萬人。
這些新徵服的地區總人口也沒有超過1000萬人,也就是說原先的大明境內有將近1.3億人口。
其中遼東經過李獻忠10多年來的大量移民,人口猛增到826萬,幾乎是萬曆初年的3倍多。
但是河南、陝西、湖廣以及四川這些人口大省由於張獻忠同李自成的大肆破壞還是有較明顯的減少。
不過並沒有出現後世那種千里無人煙的情況。
四川雖然經歷了張獻忠的荼毒以及之後李定國大肆消滅土司人口,仍然有423萬人。
其中南直隸以2117萬人位居全國之首。
華夏朝廷徹底取消了人頭稅,南直隸的大量隱匿人口也被釋放出來了。
雲貴地區的人口數量可能不是那麼準確,不過這個數字還是基本靠譜的。
大明的耕地資料一直問題比較大,洪武初年統計的耕地為3.66億畝,到了洪武28年突然猛增到8.5億畝,建文二年又變成了4.2億畝。
這個8.5億畝的耕地肯定是不靠譜的,之後一直維持的5億畝以內,成化年間又突然變成了8.2億畝,然後弘治年間降到了4.7億畝。
相對來說參考價值比較大的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組織的那次丈量,首先張居正統一了大小畝的問題。
然後那次土地丈量持續了三四年的時間。
除了各布政使下屬的耕地,還丈量了邊鎮的耕地。
九邊各鎮多出了將近3000萬畝土地,使得大明全國的耕地增加到了7.8億畝。
本次華夏全國範圍內的耕地總共是8億畝。
其中朝鮮有耕地1280萬畝,臺灣耕地400萬畝,琉球耕地32萬畝,漠南耕地88萬畝。
去掉這些地區的將近2000萬畝耕地,大明的實際耕地面積為7.8萬億畝。
雖然總數與萬曆年間的資料基本一致,但是各省間的資料卻相差很大。
首先遼東的耕地增加到了1000萬畝,較萬曆年間增加了3倍。
其次山東的耕地減少了2000多萬畝,可見上次山東的田畝明顯多報了。
河南以及湖廣的田畝數也比萬曆年間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