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四位叔叔追封郡王爵。
這樣一來李如松的八位弟弟也全部都成了親王或者郡王。
不過其中只有李如柏的遼王是世襲罔替的,其他王爵都不是世襲。
畢竟李如柏表面上是自己的二叔,實際上對自己有撫育提拔之恩,情同父子。
讓他的後代世襲罔替也是應該的。
其他的爵位都是降級繼承的,只有唯一的一位繼承人。
親王的世子繼承郡王爵位,然後國公、郡公、侯爵、伯爵、護國將軍。
華夏的宗室只有7級,再之後就是平頭百姓。
這樣可以避免宗室負擔過大。
另外華夏的宗室不搞朱明那套就藩,全都在京師。
爵位有對應的封田,親王1萬畝,郡王王5千畝,國公三千畝,郡公兩千畝,侯爵1500畝,伯爵1000畝。
當然了華夏除了有軍功的將士可以一定期限內免除田賦,所有的土地都是要納糧的。
這樣一來無論是宗室還是勳貴,對於朝廷的負擔就不會太大。
不過華夏的宗室沒有出仕的限制。
宗室之人同樣可以掌握兵權和政權,甚至是進入內閣。
李懷忠就是直隸總督,李性忠依舊是薊州總兵,手握京師周邊的軍權。
首輔閻鳴泰以及次輔李三順其實就是李獻忠預設的文臣武將之首。
閻鳴泰被封韓國公,李三順封晉國公。
他們二人也是唯二的公爵。
茅元儀掌控著情報司,又是太子太傅,被封歸安侯。
范文程從平虜堡開始就一直替李獻忠理財,掌控著遼東軍的錢袋子,被封撫順侯。
其餘的有功之臣,孔有德被封朝鮮伯,孫傳庭被封臺灣伯,熊廷弼被封哈密伯,鄭芝龍被封琉球伯。
閻鳴泰、李三順、茅元儀、范文程四人都是李獻忠心腹,跟隨他十多年了,被封公侯也是情理之中。
孔有德等四人基本都有開疆拓土的功勞。
新朝除了李氏皇族,算上此前被封的高傑同左良玉,其實一共也就只有十人封爵。
李獻忠對於封爵也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開疆拓土。
不過對於遼東軍的將士他並沒有吝嗇。
從弘光皇帝那裡繼承過來的20萬頃皇莊以及各地藩王士紳獻出的大量土地,他拿出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來分發給遼東軍的有功之臣。
有將近十萬將士根據累積的軍功得到了田地,總共分發了1080萬畝。
剩下的田地李獻忠將所有權交給了戶部作為官田,他本人僅保留遼東的80萬畝土地作為皇莊。
原先李獻忠的個人財產基本是拿來當成遼東的軍費的。
如今他個人僅僅保留遼東銀行以及東印度公司的2成股份,其他股份全部劃歸戶部。
這樣一來戶部就多出了一大堆的國有企業。
尤其是遼東銀行基本上相當於華夏的中央銀行了。
最終的股份佔比是李獻忠2成,戶部5成,其他股東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