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建立後的事情繁多,首先是前朝的遺留眾多藩王和勳貴。
雖然李獻忠早就在解決這些問題了,假借李自成同張獻忠的手殺了大量的藩王。
不過仍然有不少藩王投靠弘光朝廷。
比如代王、魯王、德王等,自己已經接受了這些藩王的錢糧以及大量莊田,並接受了明朝的禪讓。如今要正式廢掉這些前朝的藩王肯定是名不正,言不順。
好在朱由崧同自己談判時,他只顧得上自己的待遇,對於如何處理其他前明宗室雙方並沒有達成協議,還是留下了不少操作的空間。
大明建立至今已經260多年了,朱元璋時期他的子孫不過是58人,嘉靖年間在冊的宗室已經突破了2萬人,萬曆中期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萬多人。
如今恐怕早就超過了10萬人。
李獻忠自然是不可能出錢養這些前明宗室。
大明對宗室有很大的限制,這些人既不能考取功名做官,也不能經商從軍,甚至都不能離開封地。
最終李獻忠給了他們2個選擇,一是繼續保留前明的宗籍。
華夏朝廷將所有的前明宗室安排到鳳陽的皇城之中。
這些人不能離開鳳陽皇城,華夏朝廷按照親王年俸1000兩,郡王500兩,鎮國將軍100兩,鎮國將軍以下50兩的標準為這些宗室發餉銀。
當然前明的宗室也可以選擇放棄自己的宗籍,之後華夏朝廷不再管這些宗室,他們同普通百姓無異。
可以離開自己的封地,從事任何工作,或者考取功名做官。
如今大明的親王郡王已經沒有多少人了,其他宗室雖然每年拿這點銀子還要搭上自己的自由,將來還有可能被清算。
很顯然李獻忠這是在逼他們自己放棄宗籍。
最後除了幾百個奉國將軍、鎮國中尉這樣的低爵位宗室選擇保留身份,其他的宗室都選擇了放棄宗籍。
畢竟那些藩王雖然交出了大量的莊田,被李獻忠薅了一次羊毛,但還是有鉅額的財富。即便是沒有了宗籍,他們也能過得十分舒坦。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前朝的宗室身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
對於大明的勳貴李獻忠還是比較寬容的,只是降低了前朝勳貴的待遇,不過並沒有褫奪他們的爵位。
公爵年俸3000兩,侯爵2000兩,伯爵1000兩。
畢竟相對於朱明王室的巨大體量,勳貴連一個零頭都不到。
而且南直隸的勳貴,還被李獻忠利用南京的糧倉放火案几乎給一鍋端了。
李獻忠本身就是京師勳貴中的一員,這些人也都是支援他登基的,保留他們祖上傳下來的爵位,也是當初自己的承諾。
這些人的家底都在遼東銀行存著,李獻忠一清二楚,都是不差錢的主。
前朝的勳貴,能夠繼續在新朝繼承爵位,領取俸祿,這在中國歷史上也算的上是獨一無二的了。
處理完前朝的宗室藩王,那接下來自然是本朝的宗室了。
遼東李家是一個大家族。
即便是隻算李成梁的直系子孫後代也已經有上百人了。
要是依照前面的舊例,那可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這也是李獻忠不願意過度重用李家人的原因。
他真正重用的李家人只有李如柏的長子李懷忠。
至於父親李如松這一支,自己的大哥李世忠已經故去並無子嗣。
二哥李性忠也做到了薊州總兵,並且掌控著錦衣衛的南鎮撫司。
他將李性忠封為了薊王,不過不是世襲的。
李如松的其他兄弟都已經故去了,對於這些已經故去的叔叔,李獻忠也就大方了一回,三叔李如楨、四叔李如樟、五叔李如梅三人同樣追封親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