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將這幅畫帶給左良玉,並將本王剛才說的話告訴他。”
淮南王劉安當初涉嫌造反,最後一命歸西了,這哪裡是得道昇天啊?
李獻忠的意思很清楚,那就是要崇禎在八公山“得道昇天”!
左良玉一個大老粗,看來還是得自己好好點撥一下他。
張之極接過了這副《雞犬升天圖》,說道:“王爺放心,末將一定會將您的話帶到的!”
李獻忠說道:“崇禎不會坐以待斃的,南直隸一定會派出援軍,本王讓你帶上兩萬人是去消滅援軍的,八公山你就別去參合了!”
張之極高聲說道:“末將領命!”
而此時的南京城可謂是風雲際會。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出於種種原因,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並保留了一套中央機構。
南京和京師一樣,設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軍都督府、翰林院、國子監等機構,官員的級別也和京師相同。
北京所在府為順天府,南京所在府為應天府,合稱二京府。
不過,南京各機構設員較少,管轄範圍也僅限於南直隸。
大明實行的“兩京制”,其實防止的就是出現如今的局面,如果京師失守,那麼大明皇帝可以立即啟用南京作為國都。
所有的國家機構可以立即投入使用,而大明則可以利用江南的人力物力迅速東山再起!
南京在做了兩百多年的備用首都,如今終於要派上用場了。
這也讓留守在南京的那些政壇失意者,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尤其是那些在京師失勢的東林黨人同新崛起的復社,他們都想趁機奪權。
當然了,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兵權。
誰掌握了兵權誰才有話語權。
南直隸地區沒有都指揮使,所以南直隸的調兵權實際就由南京兵部直接管轄,而統兵權則分別由南京武將勳貴、南京守備太監負責。
南京兵部尚書馮銓,守備太監崔文升以及魏國公徐弘基三人掌握著南京的兵權。
馮銓如今可謂是春風得意,再加上他背後有守備太監崔文升的支援,又曾經兩度進入內閣,還是具有很大話語權的。
但他也有吃虧的地方,就是他是北方人,得不到本地江南士紳的支援。
江南的東林黨同復社也結成了同盟。
雖然復社的領袖張溥也考中了進士,不過由於溫體仁的打壓,復社成員的仕途都不怎麼順利。
復社雖然在民間的影響力不小,但是很難在朝堂上掌握話語權。
在復社同東林黨的推波助瀾下,東林大佬錢謙益出山,擔任了南京禮部尚書。
東林黨人明白兵權的重要性。
他們不但有南京兵部右侍郎史可法,還拉攏了鳳陽巡撫兼漕運總督朱大典。
朱大典手中也掌握著數萬大軍,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不過如今遼東軍大舉南下,朱大典根本不敢抵抗,僅僅幾天時間他就丟掉了淮安同鳳陽。
帶著萬餘殘兵敗將逃到了揚州。
朱大典的敗退,也使得東林黨在同馮銓的對弈中處在了下風。
馮銓任命兵部右侍郎史可法為揚淮總督,統領江北的各路明軍抵擋遼東軍南下。
看似是給了史可法不小的兵權,但實際上是讓他頂在了抵擋遼東軍的第一線,並將他本人踢出了南京的核心權力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