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忠費盡心思派張之極搶佔夔州,沒想到最終還是讓張獻忠給跑了。
不過好在實行了《分田策》的張獻忠對待普通百姓並沒有歷史上那樣嗜殺。
其實殺人也算一種特長,並非完全沒有用處。
既然張獻忠命不該絕,李獻忠決定採取“驅虎吞狼”的策略,將大西軍趕到雲貴緬甸去。
利用張獻忠的大西軍對他們掃蕩一遍,然後自己再去收拾殘局。
西南地區的那些土司其實一直對於中原王朝若即若離,雖然大明也想實行“改土歸流”,不過受制於財力和軍力,朝廷的動作並不大。
也就是利用平定楊應龍的叛亂,趁勢收復了播州一帶。
相信有了張獻忠這根“攪屎棍”,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效率會大大提升。
至於李自成,李獻忠準備將他往西面趕。
讓闖王去西域闖一闖,沒準他還能再闖出一片天地。
雖然由於高傑的出現,李自成同張獻忠在漢中進行了一場大戰。
不過張獻忠牢牢這控制著漢中的地利,李自成的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他的出征更多是表明自己一個態度,男人總不能對“戴綠帽”無動於衷。
不過眼下要解決的還是襄陽。
張獻忠之所以捨不得放棄襄陽還是因為他是一座堅城。
畢竟就連當年叱吒天下的蒙古鐵騎,在襄陽城下也只能折戟沉沙。
面對陳奇瑜的圍攻,李定國等人也堅守了襄陽城一年多。
這也是他敢於困守襄陽這座孤城的底氣所在。
不過他們企圖利用襄陽長期阻擋自己,卻是打錯了算盤。
襄陽之所以難打,是因為其接近200米寬的護城河。
漢江不如長江那樣寬大,超過千噸的戰船是無法駛入到襄陽附近的,不過800噸的蓋倫船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李獻忠說道:“襄陽同樊城是一個整體,構成了完整襄樊防禦體系!”
“如果進攻方沒有強大的水師封鎖漢江,那麼襄陽同樊城互為依靠,中間又有浮橋相連,的確是一個優勢!”
“如果進攻方擁有強大的水師,便能封鎖漢江,將襄陽同樊城的聯絡切斷。
這樣一來襄樊兩地的守軍就被分割開了,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歷史上蒙古人就是花了6年的時間,組建了一支水師封鎖了漢江,並攻克了江北的樊城,才迫使守將呂文煥投降的!”
見到明軍的水師出現在襄陽附近的時候,李定國便知道樊城守不住了。
看來自己有些樂觀了,李獻忠不愧是當世名將,出手又快又準!
明軍第一時間就迅速燒燬了江上的浮橋!
然後在艦炮的火力支援下,左良玉率領的2萬明軍開始進攻樊城。
此時遼東水師的艦炮都已經換成了新式的線膛炮,射擊的精度同威力都增加了不少。
數輪炮擊之後,樊城的東城牆就被炸塌了一片。
很快明軍就攻入了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