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的突然到來,讓洪承疇感到非常詫異。
雖然王爺南征以來從各路藩王士紳那裡敲來了大筆的銀子,不過這些都是一錘子買賣。
遼東軍真正的“錢袋子”是鄭芝龍的東琉球公司。
每年一千多萬兩的流水,六百萬兩銀子的純利,才是支撐遼東發展的基石。
洪承疇說道:“什麼風把鄭兄吹到江南來了?”
鄭芝龍笑著說道:“自然是銀子的味道,江南現在的糧價這麼高,我東琉球公司怎麼會錯過這種賺錢的好機會!”
沈正宗等人要買空江南的糧食自然要準備大筆的銀子。
原本他們這些蘇州商人同鄭芝龍的交易都是按季度結算的。
鄭芝龍先從他們那裡拿貨,每三個月結算一次貨款。
這樣做雖然有一定風險,但鄭芝龍出的價格也比市面上足足高出兩成。
畢竟雙方合作多年了,這點信任還是有的。
不過一個多月前,沈正宗等人以需要資金週轉為由,要求將交易方式改成現銀結算。
鄭芝龍提出現銀可以,不過他的收購價得降低一成。
這一成可是純利潤,沒想到他們居然很爽快的答應了。
這些的反常舉動自然是引起了鄭芝龍的懷疑。
李獻忠作為一個後世之人,對這些奸商的想法還是瞭解一二的。
很快情報司就探查到了他們在打糧食的主意。
在遼東,官府會給出糧食的指導價,不過關內目前還沒有執行這些制度。
既然這些奸商想玩大的,那他就乾脆將計就計,索性藉著西征的名義離開南京。
還故意帶走大批軍糧,為他們創造有利條件。
洪承疇興奮地說道:“鄭兄手裡有糧食?”
鄭芝龍說道:“臺灣的貯備糧食150萬石已經全部被我運到崇明瞭,不久後從安南等地採購的150萬石糧食也會陸續運到。”
“300萬石糧食”,洪承疇幾乎是興奮的尖叫了起來!
鄭芝龍說道:“去年遼東地區的蕃薯和土豆豐收,還有相當庫存沒有處理掉。”
“遼東郡王的意思是先投入這些蕃薯和土豆,讓底層的百姓不至於吃不上糧食!”
很快南京、常州、蘇州的市面上就出現了蕃薯、土豆這些產物。
其實江浙地區早在萬曆中期就引進這些農作物了,不過在這裡人們吃不慣這些東西,所以沒有人將這些東西作為口糧。
不過如今糧食價格飛漲,面對五六兩銀子一石的大米,這些4錢銀子一石的糧食,很快便成了搶手貨。
雖然不管飽,但是便宜,一石大米的錢,能買十幾石這玩意。
富裕人家自然是不屑吃這些粗糧的,但是底層的百姓哪顧得上這麼多?
這些低價農作物的出現,也使得糧食的價格出現了回落,各地的糧價紛紛跌破了5兩。
此時蘇州的商人們正匯聚在松鶴樓。
糧商席啟明說道:“還真是小看了這個洪承疇,他們居然這麼快就從北方運來了大量的蕃薯土豆。”
“為了炒高糧食我們已經給買空了周邊所有的糧食,目前我們手上共有糧食550萬石,平均的採購成本是1兩5錢。”
“如今糧食價格已經跌到了3兩銀子,問題是買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手中的糧食根本出不掉。那些佃戶都去買紅薯土豆了,江南的大戶人家誰會缺糧食?”
席啟明說完後,眾多的商人開始竊竊私語!
他們光是採購糧食就花了800多萬兩,這些糧食每天維護的成本也不低。
如今是梅雨季節,除了租倉庫,他們還要僱傭大量的人員看護,以保證糧食不會受潮發黴。
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沈正宗說道:“不能讓這些低價的糧食繼續在市場上賣了,不然我們手裡的高價糧食就賣不出去了,必須要把它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