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兵部尚書熊廷弼一直在關心遼東的戰事。
按照他當初的設想遼東至少要增加到十六七萬兵馬才能遏制住建州。
不過隨著袁應泰的大敗使得大明損失了數萬精銳,加之李獻忠的精兵計劃,如今遼東全鎮也不過十萬人馬,卻壓的建州喘不過氣來了。
他也不得不承認,寧遠伯李獻忠不僅僅是作戰勇猛,在戰略規劃上也是一個天才。
如今朝廷對付建州其實主要是依靠李獻忠手下的開原、鐵嶺、撫順三路。
李獻忠僅僅憑藉手下3萬人馬就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
而放棄了寬甸堡之後,南線明軍的壓力頓時減小了許多。
薊遼總督閻鳴泰只需要利用上萬精兵守住鴉鶻關同清河堡一線,就能徹底穩住南線的局勢了。
很明顯如今遼東的“北攻南守”策略不但奏效,而且節省了大量的軍費開支。
光是7萬人一年的軍餉就替朝廷省下了126萬兩白銀。
而李獻忠攻伐建州更是隻出動了2萬人,這樣的規模即使打上個一兩年朝廷也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對於葉向高提出的增兵遼東,他是不贊同的。
一來是大大的增加了朝廷的負擔,二來也沒有這個必要。
因為建州北面的險要之地,諸如界藩城、薩爾滸、古勒寨已經全部掌握在大明手中了。
現在赫圖阿拉北面只剩下一個馬爾墩寨了。
只要撥發足夠的彈藥和軍備給寧遠伯李獻忠,要攻克那裡是早晚的事情。
另外從戰略層面考慮,如今建州正處在內訌之中,如果明軍此時大兵壓境,他們肯定會暫時放下內部矛盾,全力同明軍決一死戰。
若此時明軍暫緩進攻,說不定能讓他們繼續內訌,甚至出現火併。
所以熊廷弼不贊成向遼東繼續增兵,在寬甸開闢第二戰場。
熊廷弼是內閣成員中最知兵的,他的意見應該是最據權威的。
不過東林黨人為主導的內閣可不是這麼看的。
他們認為此時建州大亂,乃是徹底解決建州問題的大好時機。
李獻忠在馬爾墩寨磨磨蹭蹭的,明顯有養寇的自重的意思。
泰昌帝當初就對遼東李家的勢力十分忌憚,故而才要求李獻忠發兵攻打建州。
可如今明軍的傷亡並不大,戰後遼東李家會更加尾大不掉。
既然李獻忠不願意速攻,那麼朝廷只能增加兵馬開闢第二戰場。
這樣一來肯定會加速建虜的崩潰。
一來可以避免李獻忠獨佔平定建州的大功,另外也能刺激其加強攻勢有助於徹底解決建州之患!
如今“齊、楚、浙”三黨在內閣人微言輕,七位閣臣之中只有次輔史繼偕同熊廷弼兩人反對。
由於閻鳴泰是以薊遼總督兼任的遼東巡撫,很快內閣就讓葉向高的得意門生王化貞就出任遼東巡撫。
而天啟帝此時畢竟才剛剛登基,不清楚其中的厲害關係。
得知內閣不但撥發了軍資,還要給遼東增兵,可以儘快結束對建州的征伐,他就爽快的同意了對王化貞的任命。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萬曆朝了,雖說朝會不是天天舉行,但大臣要見皇帝還是很容易的。
天啟帝直接在朝會上應允了此事,司禮監也不可能再駁回內閣的相關票擬。
不過魏忠賢還是利用自己秉筆太監的權利對內閣的票擬進行了修改。
葉向高等人原本是要想徹底架空閻鳴泰這個薊遼總督,讓閻鳴泰直接搬出遼東坐鎮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