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朝元年四月戊戌日,唐朝帶領十萬大軍親出陽平關,在平川曠野之地布成北斗七星陣,應戰孫孝哲。
新唐朝的騎兵本來只有四萬,但是這數月之中卻從突厥和回紇國中借到六萬匹馬,湊夠了十萬騎兵。
孫孝哲欺唐朝騎兵未經訓練,派人下戰書挑戰,以此打擊唐朝計程車氣。
但是想不到的是,唐朝居然親批“來日決戰”四個大字,殺孫孝哲的使者,割從人雙耳,命令從人將回書及首級呈孫孝哲。
孫孝哲自進中原以來,戰無不勝,除了在淘河一戰吃了郭子儀一個暗虧之外,一路都是順風順水,因此越發的驕傲。
淘河之戰後,孫孝哲也學乖了,攻城掠地的時候,也不敢太過大意,十萬騎兵分成前中後三隊,本來就精銳無比的騎兵,這樣一來,更是縱橫無敵,四處招惹,先後擊敗李亨的部隊無數,搶劫無數的糧草物資,佔領州縣。
當從人哭訴自己被割雙耳,並且唐朝還殺使者之時,只把孫孝哲氣得暴跳如雷,火急的點起十萬騎兵,殺氣騰騰奔襲陽平關。
即使是淘河之敗,但在安祿山軍中,也被說成是一次大勝,孫孝哲自佔領洛陽以來,哪裡受過這麼大的氣,不報此仇,那是誓不為人。
況且,在他的眼裡,唐朝就是一懦夫,不然的話,他帶兵在陽平關前叫罵了這麼多回,為什麼關上的將領卻仍是死守不出?
……
安祿山自佔領潼關之後,也將前線軍隊移動到黃河和漢水沿線,以隨時保持對李亨和唐朝的威懾。
他親自帶領十萬騎兵駐紮在河南新鄭,卻將史思明、蔡希德、田承嗣三人派到漢水一線駐紮,隨時策應孫孝哲。
他自己手下有大將安守忠、李歸仁、田乾真、崔佑乾、哥舒瀚等人。
自從華明慶上次在土木堡擊殺唐朝不成反投降唐朝之後,他對唐朝算是日益戒備,甚至把他看成李隆基一樣的難以對付,因此才派出史、蔡、田三支部隊駐守,並且不時的派出孫孝哲部挑戰陽平關守將,以此顯示自己的軍威。
現在的形勢,孰輕孰重,他是清楚得很的,他現在最大的危險還是李隆基,唐朝雖然佔領了關中富庶之地,可是並沒有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只是將關內經營得紮實,這並不足畏。只要先收拾了李亨,殺了李隆基,他自迴轉過頭來對付唐朝。
不管是李隆基還是唐朝,都沒有他強大的騎兵,無法和他抗衡,因此他準備一口一口的吃掉整個中原。
現在他最大的威脅潼關已經在手,洛陽毫無後顧之憂,正是他進攻的好時候。
在安祿山的估計之中,回紇和突厥的援兵沒有達到中原之前,唐朝一定會龜縮在關中堅守不出的,因此他現在在新鄭前線正和李亨交戰甚急,想盡快攻下靈武,然後到成都活捉李隆基,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夙願。
他和李隆基有楊貴妃的深仇大恨,又有關係誰統治天下的帝位之爭,自是要置他於死地方能甘心。
……
“報告大元帥,孫將軍帶領十萬騎兵奔赴陽平關,要和唐朝親自決戰!”
中軍帳之中,史思明聽到這個訊息,大吃一驚,跌腳道:“這小子還是老脾氣,暴躁得很,別人不知道唐朝的厲害,但是我可深知,傳我命令,火速請蔡將軍、田將軍前來議事。”
半個時辰之後,三大將領合議的結論是害怕孫孝哲有失,帶領四十萬大軍前往陽平關殿後,萬一孫部失敗好打個接應。
……
唐朝現在高坐在火神馬上,一身盔金甲,手提玄鐵劍,威風凜凜。
他的左邊舍瓦,右邊專信,前面隆多,背後十萬騎兵擺開,分別由章仇兼瓊、藍鯨、辛白江、專氏四虎統領。
其時李白留在長安處理國中事務,狼正軒帶領大軍經略西南,和牛僧孺在劍門關激戰。
孫孝哲帶領騎兵達到的時候,殺氣騰騰,命令手下驍將牛崇尚出馬搦戰。
只見這牛崇尚五短身材,真的生著一雙牛眼,使一對大鐵錘,出到陣前,高聲喝罵:“無恥鼠輩,誰敢先來受死?”
其實,孫孝哲也並非是真的暴躁,其實也是個有謀略的人,知道這一長途奔襲而來,人縱然沒有疲乏,但馬力已經受損,這一見面並不立即決戰,乃是有緩和氣力的意思。
他當然也聽說過唐朝不少的傳說,聽得最多的就是當初唐朝在安西都護任上的時候,以區區一萬老弱殘兵,居然抵擋住了突厥的大軍。
不過他一直在等這麼一天,等著和這新唐朝的皇帝一戰。
他的目標就是要擊敗他。
他當然也知道,自己也許能擊敗他,但是絕殺不了他,因為以史思明之能,手中的玄鐵劍尚且被他奪走。而他的武功,明顯比史思明遜了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