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哥舒瀚,手下部隊已經損失慘重,只有三萬馬軍,二萬步兵,見史思明停止攻擊,心中大喜,趕緊指揮手下將領佈置成陣勢,盾牌手構成第一重防禦,然後長槍手、大刀隊依次構成第二和第三重防禦,最裡面的是哥舒瀚的近萬親兵,個個手持馬刀,保護著中軍主帥。
史思明看了,心中暗暗點頭:“此人能依仗潼關天險阻擋我一百八十餘日,的確是大將之才,今日的形勢,自然是以收復他作為上策,不然真的死拼的話,我軍縱然得勝,恐怕得付出一比一的代價。”
只見他手提寶劍,策馬來到陣前,距離哥舒瀚的弓箭手不足一射之地,居然不帶一名隨從。
所有的人都充滿驚駭,尤其是安守忠這些人,知道以哥舒瀚的能力,若是命令弓箭手萬箭發,史思明大有可能被一擊殺死,他這不是發了瘋是什麼?
只聽史思明高聲說道:“請哥舒瀚大將軍出陣說話。”
哥舒瀚此時早已經結束停當,一聽此言,飛馬而出,也是匹馬單刀,不帶一名隨從,心中驚服唐朝的預言——史思明果然想招降自己。
當下冷冷的說道:“你想說什麼?”
史思明在馬上抱拳:“大將軍。我身為大燕天下兵馬大元帥,匹馬單刀暴露在貴軍的射程之中,是想表明對大將軍的誠意。今日之形勢,大將軍只有五萬人馬,而我部五十萬,正好是貴軍的十倍,不如投降,何必做無謂的犧牲?”
“大丈夫一日從戎,當馬革裹屍還,今日是我報效我家陛下的時候了,快別休提投降二字。”
這些話,乃是當初唐朝到潼關之上預測史思明會下的說辭,現在聽史思明說出來,不禁隨口就用上了。
“為什麼不提?將軍此話差矣。古來良禽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李隆基自身難保,李亨又不顧你的死活,派一個狡猾如狐的高仙芝來助你,但是大將軍忠心唐朝,居然在這樣的局面下還接受命令,堅持出戰,以圖僥倖成功,如今陷入重圍,不愧是個真正的英雄。你已經為李隆基做了你該做的事情,為什麼不能投降?”
哥舒瀚一聽,按照唐朝當初的指點,沉吟不語。
史思明大喜,知道哥舒瀚死戰之意不濃,趕緊趁熱打鐵:“大將軍,您的赤膽忠心,天下人都看在眼裡,如今您投靠我們,並不算對不起李家。這是李家逼你這樣做的。您想一想,大將軍以孤軍堅守孤城,長達半年之久,可李隆基等人都不派一兵一卒來支援你,這說明他們或許是膽小如鼠,或許是根本不把將軍的安危放在心上。如果換了是我是李隆基,我就算只有三千人馬,我也會親臨潼關援救將軍的。可是將軍您看看,李隆基何等膽小,龜縮在劍門關死守,根本不敢出關一步;而李亨毫無治國之才,在靈武經營了六個月,居然還駕馭不住自己的手下,明明派出高仙芝救援潼關,如今卻是按兵不動。大將軍,您難道看不出來,您如此忠心侍奉的,都是些無用的人,將來中原肯定是我大燕的天下,你為什麼不能棄暗投明?”
這一番話,很有說服力,哥舒瀚即使再次聽到,也覺得深為有理,當下說道:“元帥之言語並非無理,可是在下曾經和歸軍為敵,這六個月之中,殺了你們不少人,這一點,元帥和大燕陛下能赦免我嗎?”
“這你絕不要擔心!我史思明當著三軍之前起誓言:只要大將軍願意歸順我大燕,我保證不傷你半根汗毛,皇上知道了,也肯定會高興的;我還可以向你保證,你以後繼續統領手下兵馬,你比在李隆基手下做官時只升不降,若違此誓,有如此劍!”
只見史思明馬鞭一抖,捲起地上的一柄長劍。
只見白光一閃,史思明中指彈出,啪的一聲,長劍從中折斷。
這柄劍雖然不是他身上佩帶的寶劍,但是僅以中指之力,單手摺斷一柄精鋼的利劍,的確也是化境極深的功夫。
喝彩!
史思明的親兵大聲喝彩,以壯聲勢。
哥舒瀚看了這一手,心中也升起畏懼意,他知道,自己也能勉強做到這一點,但是要做到如史思明一般的舉重若輕,輕描淡寫,卻也是不能。
哥舒瀚見了,知道該是投降的時候了,抽出佩劍對著所有身周的將士喝道:“史大元帥說得好,我等為李隆基堅守潼關六個月,已經算是對不起李家,現在投靠大燕,正是我們最好的選擇,都給我放下兵器!”
哐啷聲中,哥舒瀚當先扔出了自己手中的厚背大砍刀。
這樣一來,他身後的五萬大軍一起聽令,扔下兵器,一陣陣金鐵交鳴的聲音傳出,大軍一起投降,史思明大喜過望,緊緊的抓住了哥舒瀚的手,神色之中透露著十分的親熱,他當然知道,以後此人就是自己重點拉攏的物件之一。
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之極,在史思明的帶領下,哥舒瀚和一干降將前往潼關西北安祿山駐紮軍隊之處,謁見大燕皇帝,聽候封賞。
安祿山得知哥舒瀚降,喜出望外,知道自己心臟口的一把尖刀終於拔除,哈哈狂笑,大賞嚴莊和高尚,因為正是他們的主意使得史思明建功,在中軍帳之中接見了哥舒瀚一行降將,隨即設宴款待。
史思明趁機要求哥舒瀚向尚在潼關堅守的三萬守軍勸降。
哥舒瀚欣然答應,立即寫了一封書信派自己的兒子送往潼關,繼續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