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奔跑半日,在武勝縣收住兵馬,只有一萬人不到。
還好不久之後眾吐蕃兵擁著宣贊王子來到,李隆基看去,暗中羞愧,原來宣贊的四萬騎兵雖然都失了戰馬,而且死傷不輕,可是宣戰身後足有三萬人。
這樣一來,雙方高下立分。李家軍的戰鬥力,真的可說是不堪一擊,一打之後就是四分五裂,但是吐蕃軍紀嚴明,即使是在如此情況下,仍然還有一戰的能力。
李隆基伏地大哭,叫眾御林軍各自歸隱鄉間,被牛僧孺等拼命勸住,當即命令士兵結隊去強搶糧食,埋鍋造飯,商量今後的行止。
吐蕃兵不用牛僧孺教,也是爭先恐後的到鄉中搶劫糧食,填飽肚子。
“陛下,你的大恩,我宣贊已經拼死報答,這就準備迴歸吐蕃,還請見諒?”
不知道何時,宣贊王子已經來到李隆基的面前,深深作揖。
這一路奔逃下來,他算是在心中想明白了。
唐朝的精兵,的確是太厲害了。若是在張飛峽大戰之前,他或許會豪氣干雲,答應替李隆基除掉唐朝,可是和唐朝真正的交手之後,他知道絕無可能。
他自然對唐朝有滔天的恨意,可是他還是服膺唐朝對他說的話:兩國相爭,戰爭本就是水火無情,有時候往往沒有對錯之分。
可是唐朝沒有殺自己,明顯的放自己一條生路,就是不想和吐蕃結下不可解的深仇。
他死的這六萬騎兵,就當是為李隆基殉葬,為他還了以前的恩情。
當然,宣贊王子心中最擔心的,其實是再次帶領吐蕃軍隊來進攻唐朝的時候,他照樣沒有取勝的辦法。
張飛峽之戰可說是一次意外,他真正的冤死,可是劍門關之戰,唐朝雖然有“飛鳥隊”潛入,佔了內外夾攻的便宜,可是吐蕃士兵早已經想報仇,戰鬥之中都是捨生忘死,但是依然死了一萬餘人,而唐朝的傷亡,只有區區三千人。
這就是恐怖的差距了。
完全沒有任何取巧的成分,也就是吐蕃軍的戰鬥力,和唐朝的精兵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他當然不知道,唐朝訓練士兵的時候,就是以陣法作為根基,單兵作戰和協調作戰結合得非常的好。
而且在訓練鳳蕭的斥候隊的時候,甚至是以現代訓練特種部隊的辦法來訓練,而且每一個步兵,都輪流練習馬上功夫。
這樣之下,經過艱苦訓練出來計程車兵,自然具有強大的戰鬥力。
更加恐怖的是,這些士兵,大多都有親自作戰的經歷,再有隆多這樣的悍將,想不精銳都難。
至於這一次出奇制勝,利用大霧天氣潛入劍門關所用的“大鳥”,其實是唐朝在漳州一中的時候學的一款飛機模型得到的啟發。
記得當時他們班上舉行科創大賽,每個人都必須交一個參賽作品,唐朝當時只是隨便的製作了一個飛機,後來居然得了大獎,也算是當時一個小小的成就。
力的運用,帆的製作,風的使用,這些等等的技術,在唐朝的人看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在他的手中,卻是輕而易舉的就完成了。
製作這樣的“飛翔的大鳥”,而且能夠托起人身重量的東西,的確是機密,因此直到唐朝看了當地的天氣,斷定三日之後才有大霧,這才讓士兵訓練。
這樣的東西,早在長安的時候,唐朝已經秘密的派能工巧匠將這些東西製作成功,行軍的時候自是隨身攜帶。
因此才讓士兵操練純熟,一舉建功。
李隆基的淚水這次是真的流了下來,看著宣贊王子:“殿下,您……真的不顧吐蕃的大仇,不顧你我的交情,要離我而去了嗎?”
先前,他的哭泣自然是在收買人心,可是現在,卻是真的絕望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