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接到專信傳來的國書,心冷笑,安俸祿山這奸人,明是想坐收漁利,卻如何讓他如願,當下命令舍瓦帶兵二萬,去於專信會合,守衛陽平關。
要知道,陽平關是長安的屏障,一旦失守,長安可說是四面受敵,指日可下,自己花了無數的錢糧兵馬才取得今日之形勢,怎麼能白白的讓人?
送走舍瓦等一干人之後,唐朝心稍寬,知道以陽平關天險,只要有三萬大軍,可說是銅牆鐵壁一般的堅固,安祿山詐稱五十萬大軍,其實不過是二十萬人,又怎麼在急切之間攻下陽平?
隨即,唐朝叫書記官寫書一封回覆安祿山,書略曰:唐朝感燕皇好意,但是當此兵荒馬亂之際,盜竊亂賊四作,陽平關險要之地,一旦放行,被人所趁,遺禍深遠,故請求燕皇暫歇幾時,俟我取了長安,肅清賊黨,再放行未遲;且我先取長安,將要成功,安能功敗垂成,望燕皇帝明悉。
高悅接了回書,飛馬回到安祿山軍,呈上國書。
安祿一看之下大怒,罵曰:“狂妄小兒,必死於本皇之手!”
知道唐朝絕不願意和他平分長安,因此只得硬攻。
當天晚上安祿山即率五營親兵為前部,親自攻打陽平。
以二十萬兵力,攻打孤城,專信頓時陷入絕境,更有華明慶和田承嗣親自督戰,看看危殆之極。陽平關雖然艱險,但是畢竟守衛力量太過薄弱,城破只在旦夕之間。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彪大軍滾滾殺來,當先一員大將,手持厚背大砍刀,威風凜凜,正是舍瓦,帶二萬大軍回援助。
城上專信看見,喜出望外,放下吊橋接引進去。
安祿山手下驍將胡般攔阻舍瓦,被他一刀砍死,軍心震動。
安祿山還道唐朝親自回援,趕緊鳴金收兵,親自帶領前部來迎舍瓦,但他到達時候,專信已經將舍瓦接應入城去了。
當探聽到只有二萬人馬回援的時候,安祿山呵呵大笑:“唐朝驕狂小兒,想不到竟然只派這麼點人回來,我指日即可打破陽平關,傳我命令,全力攻城!”
本來,陽平關已經十分的危急,畢竟在實力上相差巨大,但是一加上舍瓦這支能徵管戰的軍隊,頓時穩定住軍心,倚險而守,頓時就將安軍的攻勢抵擋住。
激戰了一個晚上,翌日清晨,舍瓦帶著專信等將領巡邏的時候,只見朝陽之下,無數的敵軍屍體散落於陽平關下,忍不住嘆息:“唐朝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安祿山以數十萬大軍攻打於我,要不是我有堅城防守,豈會是他的對手!”
專信等都深以為然。
卻說唐朝派遣舍瓦走了之後,和李白商量道:“大哥,現在形勢危急,我軍只有九萬餘人,並且已經分做兩路,郭子儀乃是唐朝良將,現在帶領八萬大軍回援,切不可讓他穩定住軍心,不然的話,恐怕那儀擊破。”
李白愕然,望著唐朝,良久才道:“賢弟,到了這個時候,你難道還不書請求李格桑派兵來助?”
的確,李格桑是南詔的國王,手下強兵十萬可以排程,而且陳列於陝西邊境,一旦書,不需十日即可到達,到時候兵可佔壓倒型的優勢,卻為什麼到了這樣四面受敵的境地,唐朝居然還不書。
唐朝搖頭:“大哥此言差矣,兵不在多而在於運用之妙,昔日我在安西,手下只有數萬老弱病殘之兵,尚且能掃平安西,今日帶近十萬大軍東征,還未遇上真正的抵抗,怎麼反去借兵。現在長安已有三路大軍,若再加一路,形勢則更不容易控制。”
李白眼射出佩服的光:“賢弟,我知道了,你是不願意南詔的李格桑插手原之事,以致於釀成禍患?”
“不錯,我雖然是南詔的承接太子,但是一旦奄有天下,以李格桑和狼正軒之能,當有和我爭奪天下的能力,何必引禍傷身。”
“那你現在想怎麼樣?”李白的心頓時緊張起來。他知道,郭子儀這次帶的都是朝廷的禁軍,是唐朝唯一有戰鬥力的軍隊,而且是八萬之多,加上長安城之的三四萬人,兵力是唐朝所部軍隊的兩倍,而且構成了內外夾攻之勢,情況有些不妙,不禁深有憂色。
唐朝就道:“兵者,詭詐之道也。若等郭子儀從容整頓好八萬軍兵,和李隆基裡應外合,犄角之勢成矣,我等必敗無疑,因之我等現在的要任務,是趕在郭子儀的大軍到達之前,沿路擊敗之,不然的話,困勢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