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一聽,本來有些皺起了眉頭,但聽他說自己的心如大海,卻是切合他的心意,因他常常以曹操自比,號稱“小阿瞞”,最喜歡聽人恭維的話就是才大如海這四個字,現在被唐朝委婉的說了出來,不禁龍顏大悅。他可不知道,唐朝這段時間在內宮和朝廷中廝混,交朋結友,皇上的這些嗜好,自是探聽了個清楚,回答的時候,卻是切中聖上之意。
韓休這人雖然自視甚高,有些老氣橫秋的感覺,但的確有真才實學,他教導唐朝的四字真言“揣摩聖意”,唐朝自是深以為然。
李隆基聽了這話,心情甚喜,向御花園東邊一指道:“唐朝愛卿,我們到那邊去走走!”
說著當先行了出去,唐朝跟上,來到一片綠草如茵的草皮上,有點像穿越前的運動場那麼大的草地,幾隻孔雀一見到李隆基金碧輝煌的帝王服裝,頓時爭豔開屏,五彩的羽毛散出陽光的色澤,輝煌燦爛。
“呵呵,這地方很好,這幾隻孔雀,朕餵養了近二十年了,每次來看它們,都會向我開屏,可算是良友了。”說到這裡,話鋒一轉,“絕美的東西之中,往往隱藏著最兇險的東西,這孔雀雖然好看,美麗多姿,卻蘊涵著劇毒,唐愛卿,這你總該知道?”
唐朝趕緊附和道:“皇上說的莫非是孔雀膽?”
李隆基就道:“不錯,朕還聽說一種叫櫻粟花的植物,產在你們南詔,開放的時候,雲霞燦爛,但卻有劇毒?”
“是,臣也聽說過,不過皇上,唐朝現在是大唐的臣子,和南詔一刀兩斷。”唐朝心想,媽媽的,什麼“你們南詔”,要是不分辨一下,恐怕有罪,皇上說不定是在用這句話來試探我。
李隆基臉上露出讚賞的笑容,看著唐朝,心想,這小子玲瓏剔透,我如此隱蔽的話還是被他識破了真意,倒真是適合跟在我身邊,不過,還是太年輕,得多多磨礪一下,不然的話,以後難制,笑道:“朕相信你,剛才所言,不過是隨口說出的,你不用害怕。其實,說句實話,就算你是南詔的奸細,把我大唐什麼機密都探聽去了,開戰的話,唐愛卿,你覺得,李格桑有幾成勝算?”
唐朝就趕緊道:“回皇上,臣以為,實力使然,陰謀詭計終歸無用,以臣之見,連一成也無。”
李隆基就點頭道:“是啊,實力擺在那裡,他要是想報當年我冊封他為洱海郡王之仇,頂多不過就是出朕不意,佔領幾個州縣,然後,朕的大軍就會源源而到,他最終還是必敗無疑,所以,當朕知道你在南詔的身份之後,並不吃驚,也一點沒放在心上,在朕的心中,南詔雖然是化外之地,但還算是大唐的子民,朕這麼多年了,兵戈不起,不僅不侵高麗百濟,也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起戰釁,那是因為朕是一個仁慈的君王,朕峽谷過,佔領南詔、吐蕃、突厥這些國家,其實,傾全國之力,幾年下來,是完全有可能征服的,但南詔是山地,吐蕃是高原,突厥有山川之險,還有匈奴人遺留下來的血性漢子和烈馬,都是易守難攻之地,就算花十倍的力氣攻下,也不過是得到一片廢墟,賦稅稀薄,民頑難制,最終還不是平而復反,戰爭連年,政府和百姓同受煎熬,這幾年嶺南的叛亂就是個例子,這些少數民族,殺不勝殺,平而復反,花了無數的錢糧軍隊,但還是沒有效果,哎,要不是嶺南多產金銀,朕早已經撤回政府軍隊,管理這些化外荒遠之地,費力勞心,耗費中央大量錢財,得到的,不過是個虛名,為的就是大食、波斯這些國家的使臣來的時候,宣揚一下大唐疆域的廣闊,其餘的,就是負擔了。我朝太宗李世民,英明神武,進攻高麗,雖然略有功勞,但最終退回來,也是因為這些化外之民刁蠻難制,就算戰勝了,佔領了,還不是難以控制,當年諸葛孔明平定南蠻,明明可以佔領南蠻的土地,卻七擒七縱,也不過就是收服其心而已,現在我大唐國力強大,萬國朝拜,按時朝貢,朕也就不為己甚,大家相安無事。唐朝啊,李林甫愛卿對朕說,你在南詔地位甚高,屈指一算,好象是除李格桑狼正軒之外的第三人,你屢犯大罪,朕不殺你,就是不想破壞兩國的邦交,同時對你產生了愛才之念,你的確是個人才,不管南詔還是我大唐,都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皇上過獎啦,臣之才,與李白相比,如螢火與日月爭光!”這個時候,唐朝趁機想到結拜兄長李白,希望能因為自己的舉薦而重回朝廷,因此忽然冒出了這句話,說這話的時候,心中其實擔著很大的心事。
李隆基的臉色就變為嚴肅:“李白這個人,是朕所深知的,朕當時是真心留他,想不到這人傲氣太重,竟然離我而去,這樣的人,朕不能加斧鉞於其身,怕世人說朕無容人之量,但這樣的人,卻是不能用了,朕一旦再用,天下人就會說大唐沒有人才,呵呵,李林甫愛卿向朕說過,據他派人查得的訊息,李白曾經幫助李格桑平定南詔叛亂,你當時也和他在一起,相比有些交往,不過,既然要在朕手下做事,你以後還是不要和李白這樣的人來往的好!”
“是,皇上,臣一定照辦!”
李隆基就笑了笑:“呵呵,剛才向你說這些,唐愛卿,你明白朕的意思了嗎?”
“回皇上,臣明白,皇上是要臣一心一意的在大唐為官,忠於皇上。”
李隆基就道:“不錯!朕這段時間,現朝廷不穩,連王巨這樣的大員都被人殺死在家中,昨天又出了你劫持李臣相的事,雖然這件事情朕沒有證據,李林甫愛卿也沒有證據,但朕知道,李愛卿是從來不騙朕的你和李愛卿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朕可不想朝廷這樣三天兩頭的出事?”
唐朝的背心都是冷汗,他知道,皇上果然在懷疑是自己殺了王巨,只不過沒有證據而已。當下不敢隱瞞,一五一十,將自己因為救命牛僧孺而得罪李林甫的事情說了,當然和牛僧孺是兄弟這件事情是隱瞞了的,其餘的,都一股腦兒的說了出來,甚至連鐵慕容這些人,都說了出來,句句是實。
李隆基一邊看著青青的草地,一邊聽唐朝說話,臉色越來越陰沉。他顯然想不到,自己一直信任的左臣相李林甫,竟是一個這樣霸道的人,動不動就派人暗殺朝廷官員,專橫跋扈。
歷代的皇帝,對這樣的臣子,都是深惡痛絕的。
唐朝敢劫持李林甫這樣的大員,不管有沒有證據,只要李隆基認定了,都是死罪,但李隆基顯然還沒有到昏庸的地步,聽了李林甫的一面之辭,並沒有立即殺了唐朝,而是親自過問這件事。這個曾經在陰謀詭計里長大的唐睿宗的第三子,對謀略有特殊的愛好,也對這些朝廷的爭鬥有敏銳的洞察力。雖然他這些年終日和楊玉環在長生殿中歡樂,但昔日推倒太平公主這個鐵血女梟雄的能力並沒有衰退,一下子就感覺出這件事情並不像李林甫向自己說的那麼簡單,多半是這個臣相在排斥異己,而今果然。
李隆基以前任太子的時候,曾經監國,幫父親唐睿宗處理過六品及以下官員的升遷以及囚徒的配,對審問人,自有他一套獨到的技巧,並且又善於察言觀色,恩威並重,在他的套問下,很少有人能儲存得住心中的秘密。鑑於朝廷這幾日中的不安定情形,他雖然耽於色樂,但還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這才不惜親自出馬,以準確的探明朝廷中各方勢力的動向。
唐朝這樣的少年人,雖然聰明,但哪裡像李隆基,一輩子在陰謀詭計裡打滾兒,幾句和藹可親的話就將他忽悠了,什麼秘密都在李隆基的法眼下無所遁形。
但也幸虧這樣,才使李隆基覺得唐朝這個人單純,只不過是個聰明而略顯稚嫩的少年人,但有衝勁,初生牛犢不怕虎,竟敢和李臣相對著幹。
平衡之術,一直是李隆基作為一個帝王運用得很成功的權術之一。開元年間,什麼姚崇、宋景、張說、張九齡、韓休一大批的宰相,不管再當得好,都只能當四年,四年之後一定換人,其實就是害怕有些大臣久掌重權,進而威脅他的皇位,現在,他也正在考慮,該不該將李林甫換下來?
不過,隨著對權力認識的加深,他覺得,自己有能力控制住任何局面,因此想試著以一種全新的駕御方式,權力制衡!
他想將朝廷分成有些對立的兩派,一派做什麼事的時候,另一派必定反對,好象仇家相似,他卻在這其中掌握平衡,坐收漁人之利,笑看風雲,抱他的楊貴妃,享他的榮華富貴。
因為,有什麼問題,有什麼矛盾,就像唐朝和李林甫這個事一樣,最終都會向他老人家告密,他因此什麼都知道了,處理起來的時候就毫不為難。
他現在所試的,就是這樣一種全新的統治方式,他是一個喜歡新奇的帝王,他覺得,什麼東西自己都能自如的運用,而且運用得很好,不會出什麼差錯。
“呵呵”,最後,李隆基哈哈大笑,“唐朝,朕就知道,你是不會無緣無故劫持李臣相的,以前,你幫朕找回了貴妃,這個大功,足夠朕饒你幾次不死了,好啦,你不要驚慌,以後磨練一下少年人的志氣,不要衝動,以後就好好的做你的席黃門侍郎,有什麼關於李臣相的事,一定要第一時間向朕稟報,你答應嗎?”
“臣遵旨!”唐朝喜滋滋的跪了下去,他知道,皇帝今兒個是真的饒了他,叫他來,就是問明情況的,也沒有懷疑是自己殺了王巨。
請有鮮花的支援一下,謝謝!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