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憲圩的戰鬥隨著鮮于靚顏逃回村裡立刻展開了!
如果不是赫連雲天刻意而為,本來是不用如此緊迫的。
赫連雲天覺得趕緊攻打非常有必要,因為時間和有些事情都有些湊巧。
就在剛才,鮮于靚顏進入憲圩圍牆到了村裡的時候,赫連雲天前腳後腳也到了。
他剛到,鶴嶺村被安排攻打憲圩的大隊人馬也趕了過來。
他們如果早到一分鐘,也把人攔住了。
這就太巧了,好似故意把人放走一樣。
既然有這樣令人懷疑的巧合,那麼赫連雲天就再也不能耽擱了,否則就會讓那些有心之人抓住把柄,有話可說。
於是,他下令立刻圍城!
這當然是為了避免被人猜疑,不過實際上也對憲圩的人以及鮮于靚顏,沒有什麼不利的影響。
反正要圍困,早點兒晚點兒沒有什麼區別。
赫連雲天圍城採用的是古代圍城方略,也就是圍三缺一,三面圍住不留死角,只有一面不圍,任憑村民隨意出入。
這是中華上國曆史悠久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來的面面俱到的一種作戰方略。
不管是中心村胡營,還是三個衛星村,這樣的戰鬥經驗都非常豐富。
畢竟這四個村莊的先祖都是在戰爭的浴火中發展壯大的。
在他們的早期生涯中,也許還是比較原始的戰爭策略,快馬長刀,到戰場上與敵人硬撼。
強大的勝,弱小的敗,乾脆的很。
可是後來,他們的專場逐漸進入中原地區,到處都是城市村莊,很少曠野如大草原可以縱馬揮刀馳騁縱橫。
主要的戰爭方式就變成了攻城拔寨。
在這種形勢下,快馬利刀依然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經不起關鍵作用了。
如果城高寨固,你即使馬跑的如飛之快,也跳不進高城。
你的刀即使削鐵如泥,碰到一座石頭壘起來的山寨城堡,你也束手無策。
即使你不珍惜你的寶刀,用你的刀斬砍頑石以至於折斷刀刃,也頂多不過在石頭上留下一道白印。
多少次失敗以後,大家都總結出一套經驗。
如果不是生死大敵,給那些守城護寨的人留一條生路,會然事情變的容易解決得多。
給人留一條生路,往往也是給自己留一條生路。
把敵人的生路堵死,自己的生路也給堵沒了。
這個圍三缺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一種固定攻城奪寨模式。
比如這個憲圩,四面高牆護衛,如果裡面的人死守,別說鶴嶺的人勢均力敵,就是多兩倍,也很難說一定破城。
因此,赫連雲天二話沒說,上來就是一個圍三缺一。
被圍的這三面,就是東面,南面,還有背面。
這裡倒沒有明顯的理由,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三面方便,正好適合鶴嶺的人展開隊形。
其實,這樣一來,也有利於憲圩的人,如果他們想逃跑的話。
因為村寨的西面,雖然不是如同胡營那樣是一座山,但是也不是平坦的原野,而是一片荒草連綿的丘陵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