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來講,套路是這樣的:
透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塑造的投資熱潮,大順的熱錢都在等著朝廷透露的風聲,因為之前朝廷的判斷是正確的,當時信的人、上車的人,一戰之後都發達了。
這時候,劉玉丟擲“扶桑有大金礦、至少有1000萬兩黃金”的風聲基本上,算是密西西比公司大忽悠的翻版,當初約翰勞可是憑著這種忽悠,拿著所謂政府背書的百分之十幾的高回報率,直接弄出來個上千萬兩白銀規模的大動靜。
區別就是,密西西比沒黃金。
而舊金山、溫哥華、西雅圖等地,是真有黃金。
由此,成立個大順皇家特許的專營公司,為了向“前輩”致敬,公司直接取名為泡沫公司。
五年內不分紅。
五年後,保證至少每年15的股息分紅,收益率非常高。
朝廷給予此特許權,只包括開採金、銀,這兩種礦物的特許權。
類似西班牙模式,採礦的15,歸國庫5,歸內帑。
剩下的,歸公司分配。
官督、商辦,效松蘇故事,前五年由官督制定政策,董事會五年後接權。
朝廷這邊會出總督管理民政事務、保護安全等等,公司需要向朝廷支付每年一些費用,以駐軍等。
既然要挖金子,那麼公司需要糧食、需要卡位軍事據點等。
那麼,北美的所有土地,是完全的國有化的,並非私人所有、私人也不得私自圈地。
是以,前期,公司需要投資移民、墾殖、軍事據點建設、造船等。
兩個目的。
一個,是前期大順為了戰爭,發行了一批國債。但是兌付期還沒到。所以,如果有人想要抓緊時間入場這個泡沫公司,為了之後的超高分紅,那麼這時候就要趕緊把國債兌為現金。
價格會跌,大順朝廷這邊趁機回購一批低價售賣的國債,等於減輕了債務。
另一個,就是前期投入巨大,實際上就是靠“舊金山、舊銀山”的金子銀子,提前消費了,日後挖出來還現在的消費。
而鑑於要是等著金子銀子挖出來之後再消費,多半都跑到回家囤地、投資印度、放高利貸等等方向上去了。
沒挖出來之前,就先募集資金把這筆錢花掉,那麼這筆錢就可控地流向了移民、墾殖、農業機械、造船、帆布等產業上。
同樣的,這筆錢,將可以在前期的“行政扭曲下的土地價格”期間,以行政扭曲的土地價格,購買國有土地。
這意思是說,現在北美的土地,120畝,3兩銀子的價格都賣不出去。
但透過行政命令,強行扭曲價格,可以保證120畝土地,足以賣出30兩的價格。
而等著人口漸漸增多、產業逐漸發展、人口不斷滋生,那麼顯而易見的,這個土地的價格,終有一天,不需要行政的扭曲,也能達到30兩的價格。
但是,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前期時候,必須要用行政命令來扭曲土地價格的時候,怎麼把地賣出去?
等著日後人口滋生、產業發展、需求穩固了,這都不需要什麼手段和策略了,30兩銀子120畝地,不有的是人搶?
而這個難的開頭,劉玉就是靠這種辦法來解決的。
等於是,這個泡沫公司的融資,來做移民這種利在千秋的事,並且花“高價”購買了扶桑的土地,這筆錢流入了“移民基金”當中,為日後的移民還提供了一筆錢。
比如說,前期先移民5000戶,這5000戶的土地,都是泡沫公司出錢購買的國有土地。
至於說,這些人要不要償還公司的移民船票和買地錢、怎麼還、用什麼還、用實物還是市場價糧食等等這些,這是細節問題,可以慢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