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二九三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九三章 最後的鬧劇(十九) (1 / 3)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徵稅、或者不統治。

而是說,在這裡,徵稅是為了摧毀或者扶植印度的某項產業;統治是為了資產階級更為方便地劫奪利潤。

李欗想要透過一些手段,摧毀印度的製糖業,是如此。

劉玉想要透過對種棉業的扶植,發展印度的棉花種植業,也是如此。

可能前者許多加稅、而後者不但不加稅甚至一定程度的免稅。

對於李欗的這個思路,整體上,的確是有可能性的。

好望角以東、日本以西,真正能夠在製糖業上競爭的,無非就是南洋和印度。

區別就是,南洋製糖業,可以使用華人、也更傾向使用華人,方便遷民、也方便連線東北大豆產區和甘蔗種植區的貿易。

印度製糖業,即便說種植園主、糖廠主是華人,但他們也絕對不會用大順的遷徙者,因為用工成本顯然高於用本地的印度人,尤其是配合印度的種姓制度和土地制度。

除此之外,倒也沒什麼“競爭”可言了。

歷史上日本在18世紀倒是嘗試過引種甘蔗自己榨糖,因為日本的飲食問題,使得日本嗜糖。

《萬古神帝》

但顯然,日本嘗試自己種甘蔗,與瑞典人嘗試自己種桑樹養蠶,沒有任何區別。這玩意兒,說白了,真就是個看老天爺臉色的產業,你再有本事也沒辦法在緯度頗高的地方種甘蔗、種桑樹。

是以,這一套東西若用得好,確實是非常有助於移民的。不只是南洋,更是松遼分水嶺以北。

見李欗已經算是可以熟練地掌握這一套東西,劉玉也就聽完了李欗關於剩下兩個方向的“大豆市場”的論述。

整體上,思路是可取的。

甚至可以說,是考慮了具體情況、具體問題。

蘇、魯地區的思路,無非就是適當轉型,利用海運優勢,不必考慮糧食不足,強制贖買後發展小農經濟的經濟作物。

而日本地區的市場,則是以蘇魯地區的農業作物轉型為基礎。

一來日本的稻米可以繼續增大出口。

二來日本也可以適當發展一下銅、硫磺等採礦業。

三來嘛,就是日本的人口壓力、各藩的地租米收入、蘇魯地區工商業繼續發展後的糧食需求等,也會促使日本在知道豆餅可以肥田後,作為一項進口的國策,來擴大貿易。

至於說日本人吃的那點味曾、醬油、納豆什麼的,並不是主要的市場增長方向。

大豆畢竟是一種經濟作物。

如果這要是已經到了後膛槍、甘油炸藥的時代,大豆作為上等的油脂作物,若是趕上一場世界大戰,倒是也能大規模產業擴張。但現在,這個方向就暫時不必考慮了。

日本的土地制度,封建藩閥的大米收入,日本人口的增長壓力,大順這邊沿海地區工商業發展對稻米的需求,應該說,李欗的思路是清晰的。

只要大順這邊憑藉已有的軍事上的優勢略加手段,日本完全可以成為本土、南洋之外的第三大大豆消費市場。

既有了這三大市場,只要再把運輸問題解決了,李欗所說的松遼以北一年移民二三十萬的數字,倒也完全不誇張。

甚至於,可能更多。

並且,鑑於這種完全商品化的種植業發展,半工業水平的農用機械的採用來降低成本、替代人力,也是完全可能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