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二八一章 最終的鬧劇(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八一章 最終的鬧劇(七) (1 / 4)

當然,對外貿易的話,尤其是和歐洲的貿易,是不必考慮這個“陸運成本”的問題的。

不列顛島,四面環海,平均寬度也就300裡,兩面臨海一切,150裡,相當於從南京到上海,打兩個來回。

這倒不是說在這諷刺其國土狹小什麼的。

而是說,這種社會存在,可能理解太史公說的“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的意思嗎?

社會意識,會超脫社會存在而產生嗎?

這個百里、千里的道理,英國人當然會覺得扯淡。

千里不販糴?

媽的你當我們的《穀物法》,防的是哪?是大西洋對岸啊,大西洋多寬?千里不販糴,這根本不對嘛,萬里都不妨礙啊。

包括說大西洋、地中海、波羅的海、黑海……這些海運條件,使得理論上大順只需要考慮本國商品的“從松蘇到阿姆斯特丹”的貨運成本。

而不需要和大順一樣,得琢磨琢磨,我把東北大豆,運到陝西,是不是得把褲衩賠進去啊?

沒有鐵路的時候,從東北運大豆去陝西,就是能把褲衩賠進去。太史公的千里不販糴,一點沒錯。

哪怕說後世歐洲重要的歷史事件——德意志關稅同盟。

這等於說,從青島運兩斤海帶,去濟南,不需要徵收關稅啦!

現實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現在歐洲有購買力的市場,也就是沿海地區。

是以,大順只需要考慮把貨運到阿姆斯特丹即可。

固然說,這裡面當然也有海運成本。

但是吧。

一來縱然數萬裡,這運輸成本,也絕逼沒有從河南把糧食運到伊犁貴。甚至於,可能完全沒有把糧食從河南運到陝西貴。

二來,大順自身既有勞動力優勢,又有物價革命傳導末端導致的歐洲白銀和亞洲白銀的“匯率”差異。

的確,在倫敦的一兩白銀,不會因為跑到大順就變成二兩。

但是,在倫敦一兩銀子能買到的布匹、糧食,和在大順,那可真的有將近三倍的差異。

是以,李欗在這裡談“自由貿易”的重點,是對外貿易,劉鈺覺得沒啥意義。

本來就是順差國。

本來就是倒逼著英法出臺一系列行政令、逼著法國財政大臣迫於手工業者的壓力給東印度公司寫信別讓他們“太買辦”的狀況。

打贏了一戰,談對外貿易、談自由貿易,實無什麼必要。

東西方的手工業差異、白銀購買力差異,這個時代,理解最深的,要屬法國的前印度總督杜普萊克斯。

正是因為理解。

也正是因為法國科爾貝爾的政策“遺毒”——不準買辦。

這才使得杜普萊克斯琢磨著,怎麼賺錢?想來想去,想出來了“印度土兵、加在印度收農業稅”的思路。

賣東西賣不進去。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