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講,自由貿易和周禮,確實挺像的。
也和絕對零度挺像的。
都是一個夢想,但現實中又是根本做不到的。
尤其是,隨著大順主動參與世界貿易後,在這個時代,只會催生出反效果。
歐洲的支離破碎、人口不足、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搞完整的產業鏈包括此時的法國也不行的現實。
使得先有“絕對優勢”、後有“相對優勢”的這套理論,在歐洲,似乎是可行的。
比方說,你英國產不了絲綢,當年詹姆斯移植過去的桑樹只能活紅桑,吐出來的絲根本不行。
但是,義大利就能產生絲,最起碼義大利能種黑桑,質量雖然和東方湖絲差點,也肯定比紅桑強。
亞當·斯密就論證說,你看啊,英國能不能種桑?能,蓋個溫室大棚,違背自然條件,也不是不能種。
但,這麼搞,為啥英國不生產自己擅長的東西,去義大利換絲呢?
這就叫絕對優勢。
而李嘉圖時代,這一套又出問題了,所以李嘉圖趕緊打了個補丁。這就叫“相對優勢”。
但問題在於,這些東西,在蒸汽時代——到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產業鏈可能需要至少10億人的規模,否則玩不轉。但在蒸汽時代,所謂的產業鏈,千萬人規模基本就夠——伴隨著大順入場,不管是絕對優勢,還是相對優勢,都出問題了。
簡言之,大順的出現,會急速加劇歐洲的反對自由貿易的思潮,各國的本土民族派、民族資本們,會紛紛站出來搞自立自強和關稅保護。
會急劇地導致歐洲的覺醒,和歐洲的反自由貿易運動。
因為,真的是要把歐洲逼得既沒有“絕對優勢”,也沒有“相對優勢”了。
對大順而言,有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
而地域廣闊、橫跨緯度從北極圈到赤道。氣候之多樣、雨熱之同期,手工業之發達,那就讓這一套脫胎於“手工業時代晚期的支離破碎的歐洲的自由貿易”理論,出問題了。
比如說,陝西倒是不能搞絲綢,那江南種桑不就得了?
山東、遼東一看絲這麼好,那我們養柞蠶好不好呀?
再比如說,鋅冶煉加工的黃銅技術。
你松蘇地區沒有鋅礦,想搞也搞不了。
可是雲貴地區,伴隨著大順開國經濟恢復而導致的“缺錢”問題,不得不大規模開發雲南銅礦。而為了運銅,又不得不搞基建,保持水路通暢。於是,貴州地區的鋅、黃銅,也成為了重要的出口產品。
再比如說,英國這邊一直在爭論,說人口就這麼多,要是都去種地了,誰來做手工業呢?經濟發展起來的時候,挖運河缺人、砍樹缺人、造船缺人、搞紡織業還是缺人。
所以說,要講一些絕對優勢、相對優勢,讓人口流向本國最適合的產業上。而不要把人口往本國優勢不大的產業上送。
可問題是,這在大順,是問題嗎?
農業缺人?缺個錘子的人啊,是農業多人,就算按照精耕細作的華北全面推廣兩年三熟制,還是多出來了上億人口。
造船缺人?紡織缺人?砍樹缺人?說句難聽的,歷史上滿清末期山東招短工,一天兩斤高粱米,趨之若鶩。
什麼相對優勢、絕對優勢,只要能容納這些“過剩人口”,哪怕說朝廷閒的蛋疼,今天僱人挖坑、明天再把這些坑填上,都不可能缺人。
相對優勢要搶、絕對優勢還要搶、沒啥優勢那就創造機會創造產業鏈繼續搶。
英國圈地運動,一年弄出來個二三萬人,填補這些工商業崗位。
大順隨便來一場水災、旱災,兩三萬失地流民?那也就是個零頭,最多上個縣誌的資格,連他媽的各省節度使向朝廷彙報的奏摺都沒資格上。
以至於歷史上,晚清時候,華北婦女在麥子地裡撿麥稈,回家編成草帽辮,這居然還能賣出去——要知道,這玩意兒不是絲,歐洲也是種麥子吃饅頭的,不是吃大米飯的。
再加上,中國自古就缺貴金屬。這使得這邊的銀價,購買力非常的強,至少肯定是比被西班牙超發了數百年貨幣的歐洲強得多。
這就使得,這一套理論是正確的,但觀察樣本和社會存在,是以“手工業晚期、蒸汽時代早期、支離破碎的不可能全產業優勢”的歐洲為基礎,而得出的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