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餓死時候的一個饅頭,和有錢之後的一個饅頭,都是一個饅頭,但恐怕又肯定不是同樣意義的饅頭。
大順在這邊的移民政策,是不搞租佃制,且保證每個農業勞動力都能達到自己的勞動極限。
這特使得,這裡移民越多,市場也就越廣闊,每個自耕農都是潛在的消費者。
甚至可以說,在布匹消耗量上,這邊的一個農民,頂大順那邊十個甚至二十個農民。
難點只在早期。
只要早期階段,能靠人參毛皮貿易等,把這裡的人口遷徙拉上來。一旦達到一定的數量,那麼自發的內迴圈也就形成了。
當然,這也需要大順還做另一個提前準備,那就是貨幣問題。
一旦開始自發內迴圈,用紙幣也好、金銀也罷、甚至北美東海岸早期用貝殼,那也可以玩得轉。
但如果大順不提早干涉貨幣問題,遲早會發現一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這裡缺乏金銀、東海岸也缺乏金銀、實際上的金銀貨幣,只能依靠毛皮人參貿易週轉。
西海岸的金銀礦,大部分都不會留在北美的。要麼回大順松蘇做工業發展、要麼去印度、要麼去南洋,可能只會有小部分留在北美——這個小部分,倒是也足夠新益州的早期資本募集了。
畢竟一個金山,就有上千萬兩黃金。
而大順必須要提早考慮到,如果不干涉貨幣、儘快對北美完成紙幣化發行且保持與本國同步,那麼,等到日後就會出問題。
新益州的工業定位,是面向北美的。
但北美除了西海岸,是缺金銀的。
內迴圈的話,貨幣這玩意兒就是貨幣,兌換金銀也行、以糧食錨定也罷,北美玩得轉那是沒問題的。
但問題是關鍵,是大順對新益州的定位,是出錢從大順抓人移民的。
這就會出現類似於十三州和英國做生意的尷尬場景——十三州的商人拿著紙幣還債,英國商人看著紙幣尋思我要你這紙幣幹啥?倒是能買糧食,可我他媽的難道花錢買一堆糧食運回英國?
新益州的問題也是一樣的,如果大順不提早干涉貨幣,遲早會出現這邊的產業發展起來了,也有錢,但就是沒有大順認可的錢。而那樣的話,遷民也就沒戲了。
比如說,跑運人船的。
要注意一點,工業可以在北美髮展,但運輸業尤其是運人船,一定要掛鉤大順本土,這一點千萬不能弄錯。
掛鉤大順,就要確保,這些急需工資勞動者的產業,必須要拿大順認可的錢。你們自己搞內迴圈發行的紙幣,大順不認,認了也沒用,因為毛也買不著,或者說大順自己也有產業,有病啊隔著太平洋去那邊買酒買鐵買亞麻布?
而理論上,似乎說,可以讓跑運人船的不掛鉤大順,就是北美的本土產業不就行了?這樣,急缺工資勞動者的工場主,把錢給運人船的船主,船主反正也是在北美花錢,那麼這錢他們也認。
理論上肯定沒問題。至少只從北美的視角看,沒問題。
有問題的是,這麼搞,運的人,是不是大順的人,那就難說了。
難道不能運日本的?航線更近,成本更低;難道不能運朝鮮的,各家大族賣賣奴婢,把人賣到阿美莉卡換刀樂,豈不美哉?
那從北美那邊的視角看,肯定是沒問題的:我只要工資勞動者,我要苦工,我管你這人是他媽日本人、朝鮮人、島嶼人還是中國人?怎麼便宜怎麼來。
可從大順的視角來看,肯定是有大問題的:我只想把人送出去,送的是華北地區的人,當然不能是日本人、朝鮮人、或者島嶼人,必須是中國人,目的是緩解人地矛盾、減輕小農破產的巨大沖擊之痛。否則我圖啥?
故而,跨太平洋運人的業務,必須也只能確保繫結大順,而不能讓北美那邊的移民自己玩。
否則, 能運奴隸,他們絕不會運農民;能運更近一點的日本人,絕不會運華北百姓。
這也就導致,大順必須要發行紙幣,且是直接和大順本土通用的紙幣,確保這一套殖民術能延續下去。
尤其是,在其工業發展起來後、即將大批需要工資勞動者的時候,確保這錢能在大順買東西。雖然能造點通脹,但問題不大,也比尷尬地瞅著北美那邊的資本有錢有利潤就是沒有世界貨幣,導致移民計劃中斷了強。
所以,維倫德里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個小小的、小到不能再小的縮影。他只是感嘆下,大順的殖民地居然允許發展工業。
實際上,這背後,牽扯到產業、殖民術、社會關係扭曲拔苗助長、紙幣發行、金銀山推動大順內部貨幣改革、廢除銅銀兩種貨幣而將小額貨幣作為金銀的輔幣等等一系列的政策。
別看大順,或者從大明算起,一個勁兒地吸白銀。
但實際上,不挖金山銀山,大順想搞金銀本位,還差得遠呢。那點金銀,相對於全國的巨大經濟總量來說,還不足。
大順也好、大明也罷,不是銀本位。銅錢不是白銀的輔幣,銅錢和白銀,是本幣和外幣的關係,只不過大明大順用外幣作為稅收貨幣而已。
大明和大順都沒有發鈔權,鑄幣稅不是朝廷收的,而是東南沿海的商人在收全國的鑄幣稅。
西海岸金銀礦開發、新益州的工業解禁,背後還有個維倫德里看不到的、正在大順本土發生的貨幣改革。並且這個改革,是和這裡的移民計劃、工業發展等,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