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新順1730> 第二三八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三八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八) (1 / 2)

當然這種關乎貨幣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來。最起碼還要等到這裡和南大洋的金山銀山開採到高峰的時候,才能全面鋪開。

但北美這邊,終究還是要先走一步的。否則的話,西海岸的金銀被開採之後,北美整體缺金銀的現狀,是不可能改變的。東海岸即便在1750年前大量的貿易順差,依舊跟不上人口、耕地面積、種植園產業、各種英國扶植的手工業的發展速度,貨幣的增加跟不上社會總生產物的增長,始終處在一種貨幣不足的狀態。這些歷史,在西海岸,當然是需要引以為鑑的。

這也是大順對新益州的產業管制和徵稅問題基本放開的原因之一:北美東海岸發生過的事、踩過的坑,這邊就不需要再踩一遍了。東海岸要求用白銀支付稅款或者國際貿易的結果,就是大商人窖藏白銀,而持有紙幣的手工業者、尤其是市民階層,破產、起義、迅速參與到分離運動當中。

即便說,新益州從一開始就在扶植工場,壓縮家庭手工業的生存空間。但,哪怕後世,一些產業也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這時候限制的,只是一些諸如紡織、釀酒、挖礦等比較適合工場制的產業;而諸如鐵匠、細木匠、扎花匠之類的,這年月也不可能走工業化和標準化,法國人走過、法國人的經驗證明這年月搞大量行業手工業標準化就是死路一條。

而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尤其是城市,又不可能缺了這些市民階層手工業者,即這時候的手藝人、教書匠等,他們對貨幣問題是極端敏感的。暫時來看,問題不大,這邊基本還是實物稅,但伴隨人口增加,實物稅改革為貨幣稅勢在必行,那麼就要從一開始就不用金銀而直接上紙幣,以為後續做準備。

資本是什麼德行,劉玉很清楚,實學派的人在基層幹了些許年也明白了——只要航運業運人這件事不受朝廷管控、或者由北美這邊自決,那麼運到這裡的勞動力必然是怎麼便宜怎麼來,而不是大順需要變革哪裡運哪裡。

貨幣作為預防這種情況的的鎖鏈,是時候拴起來了。

在新益州,這種改革,是以暫時學東海岸,以糧食、農作物、酒類等為錨定物,從實物稅開始發行和大順那邊的貨幣直接掛鉤的紙幣。

而在西海岸,這種改革,則是以加速金礦開採、正是拉開西海岸淘金熱,作為將來貨幣改革提供足夠金銀而開始的。

…………

和新益州不同。

金山,這裡唯二的實體產業,就是礦業和製鹽。

到製鹽業有些特殊,是以整個城鎮,都是圍繞著這裡的金礦開啟的。

而除了實體產業之外,剩下的產業,則都是服務業。

妓院、酒館、裁縫店、賭場、飯館、旅店……等等,全都圍繞著金山的金礦。

這裡是去年才開始大規模發展起來的,因為去年,馬上就要到了泡沫公司的泡沫再沒有金子可能要炸的時候,也是到了當初說好了官督五年之後分紅的時候了。

這裡的移民,是一種讓南方的西班牙人感到震驚的速度進行的。

歷史上,俄國的俄美公司曾在這裡有村落、殖民墾殖、種地開荒。伴隨著淘金熱,很快俄國的公司就在這裡徹底覆滅,村落的糧食一粒都沒有運到北方的毛皮區,而是全都跑到了舊金山;而舊金山開啟的淘金熱移民潮,也讓“近水樓臺先得月”,誰距離這裡更近誰的人口更多,這裡就是誰的,於是俄國伸向加利福尼亞的爪牙徹底被打斷,因為人口不足。

大順這邊的政策,當然不能用以史為鑑,因為這是還未發生的事。但劉玉個人大抵是可以用以史為鑑這四個字的。

所以,前期,金山這邊的移民數量並不多,也沒有大張旗鼓地說這裡有金礦。

反倒是,將大量的人口,遷徙到了楓林灣。

楓林灣的農業、伐木業、造船業等,經過這些年的墾殖漸漸發展起來。楓林灣周邊的金礦,雖然不及舊金山,但在大順本土也得算是大礦了,金礦產業也漸漸發展能夠維繫眾人的信心。

等到農業、伐木業、造船業等漸漸發展起來,直到去年,才爆出來了重磅訊息:在金山發現了超大的金礦。

於是,火熱的泡沫公司,一次性就朝這邊移民萬人。

幾乎是這邊才宣告發現了大金礦,然後和南邊的西班牙人的人口對比就佔到了優勢。

西班牙人震驚之後,屁都沒放,沒有做出任何實質性的舉動。

正如之前在四國同盟戰爭期間,法國和西班牙在北美西部的衝突只有四五十人的規模就確定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樣。

萬把人的移民,直接打消了西班牙人眼熱的心思。

如果沒有之前的準備和鋪墊,一次性移民這麼多人,是不可想象的。

而有了之前的準備和鋪墊,萬餘人的移民,根本沒有造成任何的壓力。

楓林灣的糧食、木材,源源不斷地從海上向這邊運輸。

大順在西海岸的佈局,是很有意思的。

正如劉玉認為,楓林灣的發展,要建立在金山的一次次燒燬和重建上,所以明知舊金山有金礦,他卻利用信任和專營公司的泡沫潮,在楓林灣大肆移民。

為的就是打破“地方性的、區域性的自給自足”這種狀態,儘可能為貨幣流動打好基礎。

而金山的早期佈局,也是為了促進這種流通、至少在金子發現之前就流通的貿易海運路線先弄出來。

所以,金山之前不是挖金子,而是曬鹽的。

金山還不叫金山的時候,楓林灣的鹽,用的都是金山的鹽。因為楓林灣的氣候,並不適合曬鹽。當然煮鹽沒問題,可以利用大量的木材,但這並無必要。

故而,楓林灣墾殖的時候,金山在曬鹽。

而等到金山“驚現”大金礦的時候,楓林灣到這裡的航線已經輕車熟路,開始將楓林灣的木材、糧食等,源源不斷地運輸到這裡。

糧食自不用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