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講,此時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仍舊是一個熱愛祖國、充滿民族熱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人。
實際上,歷史上直到很多年後,依舊如此。
只不過,這種熱愛,往往會遭受到巨大的打擊。
用後世的話說,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那種標準的“我愛英國,可英國不愛我啊”;或者,“我愛這大英國,我怕他亡嘍,結果被大英的宋恩子、吳祥子抓去蹲了一年多監獄”的模板。
歷史上著名的哈欽森信件事件,站在富蘭克林的視角上,是這樣的:
哈欽森,是十三州本土出生的人,不是英倫三島出生的人,他被任命為馬薩諸塞州的總督,和富蘭克林是很好的朋友。
伴隨著北美衝突的日益擴大,哈欽森作為總督,對於北美的反抗頗為不滿,在給富蘭克林的信上,不止一次地說一些諸如“這群刁民,就該好好鎮壓”、“憑什麼不交稅”、“士紳誤國”之類的話。
富蘭克林在矛盾日益激化的時候,把這批信件給公開了。
其公開的目的,很簡單:
皇帝是好的,都是大臣把事辦壞了。你們不要整天辱罵喬治三世,你們看看,這哈欽森是咱們自己人、正兒八經的十三州出生的本地人。
這種讓咱們交稅的事,咱們十三州的人是最積極的,和國王無關。
【侵奪十三州的自由與政治權利的敵人,實際上出自內部,而非國王的主張。】
於是,最搞笑的一場審判就來臨了。
十三州的人,認為富蘭克林是叛徒、狗賊,他兒子是新澤西總督並且是正統親英派、支援收稅派,現在他又為國王辯護,這不是狗賊是什麼?
而英國這邊,則認為富蘭克林,是在煽動百姓情緒,其心可誅,把這些信這時候公佈出來,這是要干涉?難道你不知道哈欽森是英國政府任命的總督嗎?他的這些信,會讓十三州的百姓想到誰?
同時,富蘭克林透過北美郵政長官的身份進入的英國貴族圈子,也對富蘭克林嗤之以鼻:一個紳士,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把別人的私密信件公開,尤其這個人還是你的好朋友,你這個“工於心計的小人、不配承之為紳士的公開別人私信的道德低劣之人”。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富蘭克林想要證明英國並不壞的英國——審判了富蘭克林,剝奪了他引以為榮的北美郵政長官的公職,並指責他是“挑唆英美衝突的幕後黑手、波士頓傾茶走私集團的負責人”等等。
富蘭克林說,哀莫大於心死,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告訴人民,國王是好的,辦壞事的是那些總督,而且往往辦的最狠的,恰恰是十三州出生的人,而不是英國派來的。
有這樣一個段子。
說是富蘭克林在這場審判結束後,走到了總檢察長的身邊,在總檢查長的耳邊,說了這麼一番話:記住今天的事,我會讓你的君主,從一個橫跨四海的帝國之主,變成一個困守小島的小國之君。記住我的話!
最後這個段子真假難知,但這個段子還有後續,就是北美獨立戰爭後的巴黎和會會場上,富蘭克林特別找出來那次審判時候穿的衣裳。
但既然此時這件事還未發生,富蘭克林還沒有捱了他熱愛的母國的一巴掌,自然這時候他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並且富有盎格魯的民族自豪感的——他曾對北美湧入的德國人、法國人相當不滿,認為這種天賜之地不該讓這些鄉巴佬佔據。
至於那批信件公開的意圖,倒是也符合富蘭克林的一貫主張。
也就是“主權在國王、英美兩國議會是平等的兩個嫡生兒子”。
這件事,不講階級和經濟問題,只談抽象的政治問題,其實在許多年前,也就是老馬說的輝格黨在1688年聯合金融資本寡頭們操控朝政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埋下。
很多被積壓的矛盾,在上升期,是可以被化解或者繼續積壓的,也根本構不成問題。
但一旦局勢發生了變化、上升期被打斷,就肯定要出事。
這裡面,輝格黨寡頭派,在英國這裡其實叫“宮廷派”,與“鄉村派”對應。
“宮廷派”,或者輝格黨寡頭集團,為什麼現在會激烈地開始爭論“主權在議會”?
為什麼之前不?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之前掌控著議會和權力啊,所以他們不必大聲疾呼,大聲去辯經,去爭論主權到底在國王還是在議會。
就像,你已經拿到手的東西,並無爭議,你會到處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嗎?
只有這東西已經出現爭議了,可能要被別人拿走了,所以才要辯經去證明這東西是自己的。
現在,喬治二世估計肯定要完,八十歲的人了拉屎用力過猛,基本活不成了。
王世孫即將繼位,而王世孫繼承的他爹的“世子黨”成員,都他媽的是一群被排擠的、無法進入中樞的的人。
他們傳統、保守,而且他們的基本盤,也就是英國的鄉紳和土地地主,有非常明顯的威權傾向,並且十分傾向於“真正的國王掌權,凌駕議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