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歷史證明,他是個好的戶部尚書,但卻是個地緣政治和戰略白痴。
當然,有時候,不能撥開歷史迷霧去看問題。
如果不以後世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法國此時此刻的情況,馬超爾特的選擇,不能說錯。
北美,因為劉鈺的介入,人參戰爭的結果,是法國依舊把持著北美對華貿易的優勢。
英國殖民地的菸草、玉米等,在大順吊毛都換不到。
而此時英國殖民地的棉花產量,其實也就在小几十萬斤,並沒有大規模種棉花。
反觀法國,人參、東珠、貂皮,這都是此時的硬通貨,是真能從大順這裡換到東西的。
故而,華盛頓砍死了法國的使者,哪怕法國在那邊的軍官是被砍死的信使的哥哥,也只能抓住華盛頓之後,逼他寫了份保證書和認罪書——因為法國不想打。
已經佔到好處的人,為什麼去打架?閒的?
如果法國想打的話,華盛頓砍死信使這件事,就是個白送的藉口。
當初英法的報紙傳到大順,劉鈺只看了一眼兩邊的口徑,就明白誰想打、誰不想打。
印度。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有足夠的利潤,並且可以販賣大量的印度商品回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此時是買辦,所以賺錢。
國王和貴族都入股,所以一方面搞棉布禁止令,一方面也不妨礙賺錢。
法國從科爾貝爾開始搞統制經濟,重商主義過深。
對關稅,卡的非常嚴。
要注意一點,就是現在中西貿易的主導權,在大順手裡。而大順不會閒著沒事幹招惹法國,非要往法國走私。
這是一點。
茶葉,法國人和咖啡,喝茶的少,因為咖啡種植業,是法國在殖民地的本國產業。這是支援本國經濟。
錫蘭、印度、阿薩姆,此時都不產茶葉。
這些地方產茶葉,歷史上要到1848年末,羅伯特·福特尼,以辯經打機鋒的方式,在武夷山的和尚廟取得了和尚的好感,在寺廟裡交流了茶葉技術後,才把茶種偷走並開始在錫蘭、阿薩姆等地種植的。
而絲綢……
的確,印度產絲。土耳其也產絲。波斯也產絲。墨西哥也產絲。甚至法國自己也種過桑樹養蠶。
但法國的絲綢,是高階絲綢製造業。
故而,法國不能用印度絲、土耳其絲、墨西哥絲或者波斯絲。
只能用大順湖絲——這和劉鈺坑死廣州紡織業是一樣的道理,粵錦不能用本地絲,只能用江南上等絲——絲綢作為奢侈品,能用好的絕對不能用次的,因為穿得起絲綢的人,不會圖便宜,這是奢侈品的特性所決定的:都是有頭有臉的貴族,王宮舞會,別人媳婦都穿上等綢,你媳婦穿個低端綢,那還不如不去。
所以,印度在法國這裡,是個尷尬的存在。
法國在印度賺不到錢,至少在貿易上賺不到錢。
也沒有非常需要的原材料,生絲不合格,總不能買印度大米往巴黎運吧?巴黎人吃饃,也不吃大米飯啊。
法國最賺錢的貿易線,是北美的人參,換大順的生絲,再把大順的生絲織成法國高檔絲綢,再把高檔絲綢賣出去。
這條貿易線,和印度有一毛錢的關係嗎?
這就是法國面臨的現實。
就現在這個時間點,就可以明確的說,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只有劉鈺,確信印度會成為一個廣闊的棉布市場和棉花產地。
英國人都不相信,印度會成為市場。
根本不敢相信。
棉布關稅都頂到頂了,尚且壓的本國紡織業喘不動氣,你跟我說以後印度會成為棉布消費市場?你發燒了吧?
這是往大同販煤、往海州販鹽、往東北販大豆、往福建販茶葉、往景德鎮販瓷器,但凡腦子稍微正常點,就會覺得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