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可以戰敗。
但奧蘭治家族的“一貫正確”、“荷蘭救世主”的形象,一定要毀掉。
而且,攝政派中的一部分重要力量,海商走私集團,其實對法國沒有那麼大的敵意。
法國,也就那樣了。
就算是佔了奧屬尼德蘭、就算是在文化上成為法國的附庸,對他們而言影響也不大。
他們主要是往美洲走私賺錢的。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哪有什麼錢可賺?當然是往英國殖民地走私。
只不過荷蘭與英國這些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讓他們這些年一直不能在輿論中佔據主流。
荷蘭執政當過英國國王。奧蘭治家族入主過倫敦。這種情況下,英荷關係一直處在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聯英幾乎是一種潛意識裡的正確。
可如今,伴隨著豐特努瓦戰役結束,那些壓抑了許久的“反英”呼聲,開始甚囂塵上。
作為“反英”的前提,首先便是質疑執政官的決斷:公開地站在英國一邊、公開地與法國宣戰,到底是為了荷蘭人民的利益?還是為了你老婆家族的利益?
你是荷蘭人民的執政官?
還是英國國王的女婿?
這種情緒化地質問,加上戰爭走向的威脅,使得很多荷蘭民眾開始思索這個問題。
“執政官的執政策略出了問題。”
這樣的想法,伴隨著豐特努瓦戰役後出現的大量謠言開始醞釀、發酵,終於在8月12號,大順因為“執政官侮辱了天朝大皇帝、並且拒絕了勘合貿易,而向荷蘭宣戰,並且奪取了幾乎整個東南亞”的訊息傳到荷蘭後,這種醞釀和發酵,終於全面引爆了。
海牙。
威廉四世焦頭爛額。
他從未想過當執政官,要面臨這樣的局面。
內憂、外患。
外部,荷蘭面臨著法國開啟了南大門、可以長驅直入的威脅。
內部,金融崩潰、股市動盪、大量的市民要求兌付股票本金,荷蘭的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哪件事,靠他的能力,都無法解決。
不要說這些彷彿天塌下來一般的惡劣局面,但凡他有些本事,也不至於在荷蘭對攝政派失望透頂、自己這個奧蘭治家族的金字招牌如此好用的情況下,還得劉鈺推他一把他才能去當執政官。
他最信任的顧問本廷克伯爵,拿著一張寫滿了下三濫套路的小報,面色陰沉地遞給了威廉四世。
威廉四世只看了一眼,就將那冊小報撕了個粉碎。
“很明顯的,中國人的風格。當年那位侯爵在阿姆斯特丹,就是這麼宣傳的!”
這也不怪威廉四世一眼看了出來,實際上整個荷蘭都看出來了。當年劉鈺在這裡辦小報,圖窮匕見,最後一擊之前,學的就是標準的“震驚體”風格。
就像是當年美國的那份小報一樣,標題都是諸如“震驚!古巴的聖女貞德,竟被四個西班牙壯漢士兵……”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