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此時歐洲的金融資本是過多的,但是投資方向是有限的。
這既意味著,大順將來可以方便在歐洲借錢。
也意味著,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一場更大規模的、在大順也下場後,必然波及全世界,從歐洲打到呂宋的戰爭會打的非常慘烈。
20年金融危機之後,英法都收緊了政策,加強了政府監管,防止再出現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使得資本更傾向於投向穩定性更好的國債,尤其是當大順毀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後,也意味著英法等國政府,都更容易借到足夠多的錢。
有錢,才能打仗。
能借到錢,才能打規模更大的仗。
當投資方向很多、而且經常能有年息20%收益的時候,資本不會去買國債的。即便買,也休想借到3%、6%,這樣的低息。
當然也不是說資本過剩、投資方向有限,就一定會爆發戰爭。而是說,這是爆發一場長期慘烈戰爭的先決條件。
而且這種戰爭一旦爆發,往往意味著一個同盟集團的全面衰敗、內部革命。因為借錢借的太多,資本互相押注,都指望著打贏了將來賺錢呢。
押注太多,贏者通吃、輸者革命。
而且一旦打起來,不是誰想停下就能停下的,一定是打到最後實在撐不下去了才行。
否則,都已經借了那麼多錢了,打輸了,咋還錢?
這些情況,固然對在大洋之外不可能被戰火波及本土的大順來說是個利好訊息。
實際上,對荷蘭其實也是個利好訊息。
大順如果下場,是可以保住阿姆斯特丹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的,只要確保大順這邊提供足夠的投資方向。
包括國債,也包括大順其實先一步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起步階段。
一旦開啟了歐美市場,投資方向會很多。
大量的歐洲熱錢,完全可以湧向大順。
只要將來大順在歐洲募股,或者借國債,能在阿姆斯特丹借,荷蘭在經歷45年這一年的災難年後,若能與大順合作、廢除英荷共同防禦條約、驅趕奧蘭治家族,其實還是有機會再活過來的。
就如同上次災難年之後,法國驅逐新教徒敕令,讓荷蘭回了血一般。上次毀滅荷蘭的,是法國;救了荷蘭的,也是法國。
這一次也是一樣。毀滅荷蘭的,是大順;能救荷蘭的,也是大順。
總歸,荷蘭的前途,還是有光明的。
只要找準合作物件。
不能說與大順合作,等於是被大順拿著當槍使,反正英國也沒辦法遠征大順,若是荷蘭和大順走的太近一起搞走私,會被英國針對。
因為荷蘭就算不和大順合作,英國早晚是要摧毀荷蘭的商業能力的。
之前已經打了三次英荷戰爭,矛盾之大,未必就沒有英法之間的矛盾大。
早晚是捱打,那還不如早做準備,早點找一個合作方。
要麼就徹底躺平,自己廢掉自己的運輸能力、商業市場、金融地位。
但既不想躺平,又指望著英國將來不打自己,這就很不現實。
與大順合作,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