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扎克萊研究過中國的歷史,知道漢高祖的事,也向來知道華人在南洋頗多野心家。
鳩佔鵲巢謀位的、舉事起義奪船當海盜的、在小國當將軍的、包稅自立割據一方的,這種華人在南洋很多。
法扎克萊總結過這種人:有野心、有能力、桀驁不馴、反叛、不服朝廷,也不服任何人。
就像是當年的鄭芝龍,弱小的時候可以給荷蘭人做事,一旦做大就反咬一口。
但,這個壞處,與東印度公司無關。
現在東南亞是荷蘭的,而且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核心利益,這群起義者不可能推翻荷蘭東印度公司,只有割據一方的可能。
不過,英國此時需要的,正是一個混亂的、荷蘭無法壟斷的東南亞。因為英國此時還沒有能力把手伸到這裡,進行完全的取代。
這群人,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需要的一股力量。
在大順朝廷不下場的前提下,英國東印度公司認定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壟斷的破解,是極大符合公司利益的。
亮明身份後,法扎克萊知道這個人自稱王五,顯然這是一個化名。應該是擔心自己的親屬遭到報復,所以用了這麼一個很明顯的化名。
而法扎克萊也知道,華人起義的時候,很喜歡用化名。比如明末時候的起義者,很多人用的都是諢號和化名,以及在中國流行很廣的那本鼓動“造反”的書裡,那一百零八個造反的頭目也都有化名。
這不難理解。
既知道了對方名號,法扎克萊也就直入主題。
“王先生,你們起義的目標是什麼呢?”
化名王五的人便拿出了起義者的章程,以及那幾本英國當年砍國王時候掘土派的小冊子。
“我們希望在巴達維亞,建立一個更好的國家。我們要變革巴達維亞的土地制度,要取消那些徭役,要民眾可以自由地耕種他們想要耕種的作物、將村社的土地打碎分給個人。”
“以及……我們希望效仿貴國的制度,我們聽說過貴國的一些制度。”
簡單的幾句話,讓法扎克萊更加確信了這件事的可行。
只此幾句話,證明了這裡面絕對沒有大順朝廷的力量,大順朝廷雖然號召所謂的仁政,但卻絕不可能允許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些人裡,應該有親英派。
此時歐洲理想中國的人很多,伏爾泰就是最出名的那個。他去過英國,也知道英國真正什麼樣,但為了“讓法國人覺醒”,把英國和中國都吹上了天。
啟蒙者看來,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良心。讓人們知道,有一個完美的理想國。
至於真相,看看此時歐洲出版的一些書籍的名目,諸如瑞典的《唐帝國的人民的監察制度》……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國已經破滅、大航海時代來臨,急需一個聽說過、現實存在的、絕大多數人沒見過、看不見、摸不到、神秘的理想國。
在絕大多數人可以親身出國體驗之前,在訊息依靠紙張傳遞的時代,這個理想國就可以承載個人的全部思想。
而這裡,距離中國太近了。
所以英國,就像是此時歐洲一些人嘴裡的中國一樣,便成為了一些人聽說過、沒見過的理想國。
法扎克萊聽說過澳門那些皈依者狂熱的故事,心想這群人如果真的把英國當做理想國,將來一定會成為公司在東南亞立足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