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才唸了幾頁,朝堂上已經亂了起來,禮官和御史們斥責了幾聲要求安靜,這才一直把聲音隱忍到了長長的奏疏讀完。
一讀完,一群人就有一肚子的話要說。
這是要幹什麼?
軍改,軍改,這改的步子也難免太大了吧?
這麼改一下,兵政府還剩下什麼權力?
海軍部又是什麼東西?天朝需要海軍嗎?
自古以來,天朝就不需要海軍,搞什麼海軍部?
皇帝這不會是要學前朝永樂,要內帑控制貿易吧?要是這麼一搞,豈不又是遍地走私、海賊氾濫?江南貿易,每年得銀千萬不止,皇帝要是控制貿易,必為天下大患。
還有這個練兵處、參謀部、軍校……兵政府已經沒有了武選司的權責,那兵政府留著還有什麼用?
天佑殿已經搶奪了不少權柄,難不成皇帝要把兵政府裁撤掉?
為什麼非要軍改呢?
直接買一些新的火槍,換裝不就好了?
改成這個樣子,有甚麼區別?
一朝的人都聽的滿頭問號。
有不解的,有震驚的,有驚慌的,也有憤怒的。
然而皇帝卻根本不給眾人今天就討論的機會,一擺手道:“此事待鷹娑伯回朝再議。一會會將此奏疏抄寫,卿等可先回去仔細琢磨。”
“散朝!”
一聲不容置疑的退朝,讓所有人的話都憋在了肚子裡。
數萬字的奏疏,林林總總,涉及到各個方面,只聽了一遍也都沒聽全。
但是既然能站到這個位置,哪一個都不是易於之輩,都是全天下兩萬萬人中選拔出的人尖子,不說都有過目不忘之能,可還是能夠抓住關鍵的。
退朝之後沒幾日,這封奏疏就引發了數十份,交予各個大臣、勳貴等,讓他們仔細讀讀,也備過些日子的大廷議。
一眾平日裡翻雲覆雨的大臣們全都懵了,這軍改的想法,到底是皇帝授意劉鈺的?還是真的是劉鈺提的?
若是以往,這件事很好反駁。
祖宗之法不可輕變,兵者國之大事,亂改要出大問題的。
但是這一次西域之戰,打的實在是太出乎朝中意料了,不聲不響的青州軍就真的打出了這麼可怕的戰果。
有此戰果作為支撐,從這個方向上反駁,就毫無力度。
想要反駁,總要找到切入點。
然而切入點應該在哪?
等到奏疏下發到各個大臣手中之後,對照著上面的內容,海軍部的事直接無視,只看關於陸軍軍改的內容,就有些難辦。
若想反駁,重點就在於奏疏上的這一系列軍改是否有必要?
如果只需要換裝槍械、採用新的陣法,那麼完全沒有必要動兵政府的權柄嘛。
但要這些,需要找到知兵的人反駁,尤其是執掌大軍的大將。由他們的嘴中說出反對軍改的話。
這個大將,不能是勳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