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挾天下>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清照(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清照(中) (1 / 2)

李清照的外祖父是宋神宗元豐年間的宰相王珪,他父親李恪非是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

換而言之,李清照是正兒八經的官三代。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的大力稱讚。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十八歲,與時年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梁城成婚。

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強強聯合。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

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十七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一百二十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

不過,當時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

(李清照曾寫詩給趙挺之,想趙挺之救救她的父親,可趙挺之沒救,或者也可以說,趙挺之無能為力。)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當時規定,元祐黨人子女不得出仕,後來又規定元祐黨人子女不得在京師居住。

不久,李清照和趙明誠被拆分——當時,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那段時間,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其實已經岌岌可危了。

事實上,要不是數年之後,趙挺之因與蔡京爭權失敗,李清照和趙明誠其實已經和離了。

蔡京第一次罷相時,由於分屬兩黨(蔡京是新黨,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舊黨),趙挺之沒少上躥下跳,甚至可以說,就是趙挺之將蔡京扳倒的,後來趙挺之更是如願以償的取蔡京而代之。

只可惜,趙挺之這個人政治鬥爭的本事是不錯,但治國的本事卻是很不濟。

蔡京離開朝堂之後,在趙挺之的帶領下,北宋朝廷實行罷學校,罷禮樂,罷居養院、安濟院,可以說,只要是蔡京搞的東西,不管好的壞的,趙挺之全都給罷免了,不誇張的說,趙挺之完全就是為了反蔡京而反,根本就不考慮對錯是非和經濟損失,將當時比較繁榮的北宋攪得一團亂糟。

這讓趙佶煩不勝煩,也讓趙佶看出來了趙挺之根本就沒有宰相之能,最終將趙挺之罷免,隨後蔡京復相了。

蔡京可不是什麼大肚之人,而且趙挺之將蔡京多年的心血毀了個一塌糊塗,因此,蔡京復相了之後,立即開始搞大清算。

後來,趙挺之去世,趙明誠被追奪贈官。

如此一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地位又相同了,進而便又走到了一起。

自那以後,李清照和趙明誠屏居青州鄉里十來年。

直到蔡京致仕了,而且看著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趙明誠才回京疏通,進而復起為官,知萊州。

後來,趙明誠改守淄州,李清照隨趙明誠居淄州。

直至今年三月,趙明誠回家守孝,李清照才與趙明誠分離。

……

最初計劃南下時,李清照本想走水路,至東海,連艫渡淮,再渡江,至建康。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