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有一個叫李垂的大臣向宋真宗趙恆上了一封名為《導河形勝書》的奏章。
在這封奏章中,李垂堅定的認為,黃河河道會持續向北遷移(事實上,從漢朝到宋朝,黃河河道確實北移了很多,因此,如果讓黃河自由發展,用不了多少年之後,黃河就會流入遼國,事情如果真發展到了那種地步,那遼國的大軍就可以沿著黃河南下直撲東京,如此一來,汴梁城可就危險了。
李垂的這份奏章,在朝廷之上引發了劇烈的震盪,許多大臣都表示認同,並表示絕不能讓黃河改道。
李垂隨後想出了“把黃河改回舊道”的主意,也就是讓其回流。
此後,宋仁宗、宋神宗和宋哲宗這三代宋朝皇帝都根據李垂的《導河形勝書》改造黃河,目的是讓其按照原來的河道流淌,絕不給遼軍順黃河南下的機會。
結果使宋朝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史稱為“三易回河”。
具體過程就不多說了。
只說,“三易回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河北軍事城鎮的崩潰,使得金軍的南下一路暢通無阻,最後直奔汴梁城殺來。
與此同時,黃河改道的失敗也導致了,兩河流域的大面積地區成為洪水氾濫的地區,荒蕪的田地和流離失所的人比比皆是。
不僅如此,宋朝每年還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解決大面積的黃河氾濫地區,這直接增加了宋朝本已沉重的財政負擔。
可以說,“三易回河”引發的黃河狂怒,一定程度上摧毀了北宋王朝。
而杜充那個沙雕,又掘黃河阻擋金軍,進一步破壞了黃河的流道,使得現在的黃河,成了絕對的後媽,各種肆虐,各種氾濫,導致黃河兩岸受災的民眾已經超過了千萬,富饒繁華的兩河流域幾乎全都成為了歷史。
這對韓擎這個新政政權而言,是個極大的挑戰。
事實上,之前韓擎一直沒有接手黃河地區,有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不想立即面對黃河這個大難題。
可現在,隨著地盤的擴張,韓擎已經不得不面對黃河這個大難題了,否則,等汛期來時,黃河肯定要進一步肆虐。
對於如何治理黃河,百官獻陳了無數種辦法,並拿出以往治理黃河的經驗。
然而這次,韓擎卻沒有從諫如流,而是極為堅定的選擇,將黃河兩岸的民眾遷走,然後順勢引導黃河東流大海。
韓擎之所以如次治理黃河,不是因為他捨得黃河兩岸肥沃的土地,而是因為他真幹不過黃河。
作為一個曾經的歷史作者,韓擎太清楚這條黃河有多厲害了。
歷史上。
北宋滅亡後,金國接管了黃河流域。
面對蕭條的河北和洪水肆虐的黃泛地區,金人也無能為力。
這種燙手山芋使得金朝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從金世宗到金章宗的幾十年裡,金朝遭遇了幾次黃河洪水,每次都導致金朝政府焦頭爛額。
直到金代末期,黃河問題才得到初步的解決。
根據歷史記載,金朝當時派遣了八百七十萬民夫來解決黃河問題。
要知道,當時金朝的總人口只有五千六百萬。
八百七十萬幾乎相當於金朝的壯年人力齊上陣與黃河鬥爭。
後來蒙古已經在草原崛起,不久,蒙古南下,金朝滅亡了。
導致金朝滅亡的因素有很多,但黃河問題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
李垂的黃河改道計劃可以說是為北宋報了滅國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