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這在商人政治地位低下的農業社會絕對是個異數。
這樣龐大的海外經商活動,有的是對高麗做生意,有的是去東南亞享受熱帶風光,但更多的是對日貿易。
頻繁的宋日經濟往來讓不少人長期寓居在日本,甚至加入了日本國籍。
如此,宋朝商人便承擔起中日溝通的交流重擔。
同時一些日本人藉助中國商船對宋朝進行訪問。
宋太宗年間,日本東大寺的僧人跟隨宋商來到中國受到了皇帝接見。
宋真宗時期,日本人滕吉木又是跟隨宋商前來朝見。
海商不斷領著日本人前來激發了宋王朝與日本交往的興趣。
於是在公元一零一三年,宋王朝主動派使者攜帶外交文書和禮物赴日。
日本同樣規格回覆,打破了兩國官方互不往來的僵局。
按說,這是兩國建交的絕好機會。
可惜趙家皇帝無法放下身段,認為自己是“唐”繼任王朝,應該繼續保持對日宗主國地位,於是在往來文書中用了“賜”這個字。
這讓日本非常不滿,因為對方認為兩國是平等關係。
如此一來,日本人採取消極處理的態度,一封國書回覆可以拖上好幾年,並且所有文書往來都是依靠宋朝商人,而不派遣政府使者了,顯然是不打算跟宋王朝交往了。
韓擎是從王羈那裡充分了解到這個情況的。
因此,韓擎這次放下身段,代表“大宋王朝”表示,“大宋王朝”願意與“大日本王朝”建立兄弟之邦,並希望“大日本王朝”能幫兄弟之國一把,賣一千萬石糧食給“大宋王朝”。
可以說,為了從日本那裡得到糧食,韓擎這次是給足了日本人面子。
而日本有不錯的土地資源,琵琶湖周邊、濃尾平原、伊勢國都是糧食產量很大的地區。
關鍵,日本和平日久,有大量的糧食儲備。
這也是王羈敢承諾給韓擎買一千萬石糧食的原因。
可日本雖然不與中國建交,卻與高麗頻繁往來。
從高麗那裡,日本知道了,宋國被新近崛起的金國大敗,甚至差點被金國滅掉,目前金國是當世第一大國。
高麗還信誓旦旦說,金國早晚會滅掉宋國入主中原,成為新的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斷然拒絕了韓擎建交的請求,至於想跟日本買糧,那更是想也不用想了,哪怕王羈透過他能找到的所有渠道去跟日本的政客說:“你們的訊息過時了,我國攝政王已經全殲南侵的金軍了。”
然而,王羈的努力全都白費,日本的執政者下定了決心交好金國,至少是要先作壁上觀一段時間。
從王羈那裡得知高麗和日本的態度,韓擎大怒:“好你個小高麗和小日本,待我解決了金夏趙構之患,必伐之!”
……
……
求推薦,求收藏,求各種支援!